第560页

除此之外,其实宁为也能理解英特尔现在面临的烦恼,换位思考一下吧,对于英特尔这样的巨型企业来说,选择哪种技术路线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在硅基芯片领域无数的专利可是几代人的努力,从曾经的x86到奔腾再到酷睿,从370针到1366针,这些曾经都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突然放弃自家几代人的积累用人家的技术,这个决定并不好下。

即便成功了,也可能成为英特尔历史上的罪人,如果失败了,下台的时候可能生不如死。

除了自身的积累还有曾经遍及全球的稳定供应链也将受到波及。

要知道英特尔可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集设计跟生产为一身的老牌半导体公司。跟高通不一样,英特尔拥有属于自己的晶圆厂,无需人家代工,自家工厂就能生产自家设计的芯片。

这种大企业想要掉头很难,工厂可是重资产,从硅基转化成硅通管,意味着要建设全新的生产线,要重新购买设备,重新建立一套原材料供应链,还要跟曾经的供应链做切割,改了之后就没有回头路了。

哪怕是分低、高端都不行。

如果未来二维硅基芯片只做低端产品的话,意味着要跟三维硅通管技术产品有价格区分,如果三维硅通管技术只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还好说,只要做了价格区分,起码能保证酷睿、至强系列的利润。

但三维硅通管是华夏的技术,换言之,如果英特尔接受了三维硅通管技术,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绝对的市场定价权,这就很尴尬了。想想看吧,哪怕未来三维硅通管技术的cu性能只跟现在二维硅基芯片技术持平,凭借强大的发展前景也会让现在的酷睿、至强系列cu陷入定价尴尬的境地。

因为cu制造领域毕竟是研发成本极高的高端工业领域,只有出货量够大,才能通过相对低廉的价格覆盖高昂的研发成本,如果市场被分走一块,除非提高定价,否则利润率会直线下跌。但在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时候还提高定价,又是自寻死路。

毕竟华夏在国际市场上打价格战这种事上从来还没输过。说到做生意这种事情,华夏许多商人玩出火气来都有种我可以先不赚钱,但一定先弄死你的大无畏气质。

所以英特尔抉择很困难,甚至现在西方媒体已经传出消息,英特尔在跟ad、ib、谷歌这样的大企业谈判,双方将在技术层面进行合作,共同探讨芯片技术的未来。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华夏短期内依然不具备利用三维硅通管技术设计cu的前提之下,一旦真的进入到这一环节,英特尔大概率又会选择在华夏大幅度降低cu价格,用这种方式来让研发企业觉得无利可图,降低投资人的决心……

站在这个角度考虑,早点开启cu的研发,其实也是有好处的,只是如果选择自行设计指令集,这个担子他又要抗上了。

……

想清楚之后,宁为才开口说道:“柳哥啊,这次到实验室我本来是想好好研究一些新东西的,这不是让我跟cu杠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