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页

重归新加坡1995 咸泥螺 1306 字 2022-11-18

在业内,作为“领投”的vc,有比较大话语权。利益当前,“排排坐、吃果果”在资本世界可行不通。

如果各家vc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意见不统一,被投资的公司该听从哪家呢?“领投”vc承担了绝对多数的投资额,就享有绝对优先的话语权。

比如公司的董事会席位一定首先给“领投”vc。公司重要事务不仅需要董事会通过,还必须获得“领投”vc同意。而在出售公司股权、上市这样涉及投资回报的事项上,其他各方一般不能反对“领投”vc的决定。简单来说,“领投”vc不同意的事,公司做不了,“领投”vc想做的事,也没谁能反对。

但是作为跟投方,也有不少好处。

例如前世,像红杉资本、idg等这些优秀的投资机构对被投项目的尽调功课做得非常充足,很少出现失误。所以作为小的跟投基金,就不用太动脑筋,只要闭着眼睛跟着红杉资本、idg等跟投就行。到最后往往是人家愿不愿意让你跟投“坐轿子”的问题?

而孙正义就不一样了,他老人家基本上是凭着感觉拍脑子狂赌!

所以难免有失败的时候。

像kgston金士顿项目,前世在1996年软银集团以15亿美元收购公司80的股份。接过金士顿之后,孙正义展开了他的硬件发展计划。

他推动金士顿与东芝合作,为东芝个人电脑进行内存升级,这也是个人电脑oe厂商首次和内存制造商合作制造联名产品模块。

虽然金士顿一路向前发展,但是孙正义却接连遇到麻烦。

前世,金士顿堪称是一家“非常奇葩的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内存公司,这家公司一反常态,不融资、不上市、无贷款。据说公司员工更不用打卡,不讲绩效,根本不说什么ki……

公司的日常管理还是交由杜纪川与孙大卫负责,他们不想kgston金士顿上市,搞得老孙头也很无奈。

这个时候,最核心的问题是软银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老孙头拍脑子的大手笔的投资,让八个坛子七个盖的他怎么盖也盖不过来,以至于无力按时支付给杜纪川和孙正义两位创始人余下的33亿美元收购款。

当时,软银已因雅虎赢得互联网投资霸主荣誉,所投项目也大多是互联网公司。但金士顿的存在却让资本市场困惑,投资人担忧他们的战略不清晰。每当软银的股价上涨波动时候,这个问题就被竞争对手提出来拷打,对其互联网霸主形象形成干扰。

到1999年,孙正义开始更彻底地反思软银的发展定位,结论是:当初收购金士顿是个错误的决定。看清软银的棋已经下得有点乱,而且得出收购金士顿是个错误决定之后,孙正义立马下定决心:卖掉金士顿,把火力重新聚焦到互联网。

于是,孙正义又做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以45亿美元价格把金士顿80的股份卖回给杜纪川、孙大卫俩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