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话只听了个开头,但林令原还是听明白这是在讨论国外机械制造的费用问题,他提醒道:“还要考虑研发成本。”
“对,还有研发成本,事实上国外一个成熟的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在整个企业的运营资金中要占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以上。”
这在此时的种花家听上去感觉像天方夜谭。
毕竟从古至今传统商品成本最大占比一直都是材料和人工,种花家就没有真正接触过「超高附加值」的科技产业。
听了这一些介绍,南曼感觉自己能够大致推算出国外制造业的盈利状况。
“所以说,买咱们这个设计绝对物超所值,很多国家生产材料技术比咱们先进,材料成本甚至比咱们还要低,他们可能贵在人工上,那咱们的设计还是可以卖上价的,对吧?”
“你们想把设计卖出去?”这个想法挺大胆,弄不好容易被人误会要「杀鸡取卵」,但林令原却也没觉得这办法不好。
他是国外回来的,这几年和毛熊的专家们交流过很多回。
所以国外科技水平他很了解,南曼设计的这套设备。虽然比毛熊的好一点,但对比倭国和米国那些真正的化工发达国家,在产能上还是差了一大截。
当然这套设备主打的其实也不是最佳产能,这套设备一开始设计时就有生产技术上限的限制,所以它追求的是一个「平衡」。
在这一个月的研究中,这套设备最让他意外的其实是性价比的合理性,设计者似乎是卡着材料占比的最佳数据进行设计的。
如果不是种花家材料技术达不到要求,或者老于同志没有非得想把摊子铺这么大,这套设备其实真的可以当成研发模板,去仿制一批低配版的合成氨设备。
“我们既然缺钱,那就想办法挣钱,反正设计图放在咱们这里用完也就没用了,还不如找几个友好国分批卖给他们挣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