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页

比如某某商行进了一批新鲜货物,本想单独售卖,谁知道另一个商行也进了一批,前一个商行状告到衙门,要求获得唯一售卖权利,第二个商行想都不用想,绝对不同意。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处理才能让两大商行都满意?

再比如原本的商道已经不能满足日渐壮大的商户需求,必须要加开一条新的商路。

要怎么设计路线,才能联起周边所有商家,让所有商户都有利可赚。

又该如何安排驿站,才能保证好商路的各项管理……

顾大望像与友人聊天一样,与这些监生说起这些事情。

周自言也摇着扇子,时不时插上两句话,讲一讲背后的大庆制度支持,与国策推行。

监生们便在这聊天一般的氛围里,学到许多闻所未闻的学问。

在场所有监生都对这位太仆寺卿有了大大的改观。

顾大人已经考过科举,是深得陛下欢心的朝廷重臣,而他们只是一群还在国子监里读书考科举的监生。

太仆寺卿,对他们这些监生来说,其实是远如天上明月的存在。

可是今天,这位顾大人,竟然愿意坐在他们面前,耐着性子为他们讲解关于大庆地貌和走商的各种事情!

他们从前只默默读书,默默写文章,学习的都是书册上的东西。

自以为学到了圣贤的三分言语,便能成就科举,成为了不起的官员。

可现在与顾大人一比,他们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但也有那么几个瞬间,监生们觉得自己好像也成了与顾大人一样的大臣,肩膀上担着百姓,正在这里商讨一些治国之策。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顾大人身旁的周博士。

若不是周博士把顾大人请来,他们永远不可能在国子监里学到这么多‘脚踏实地’的学问。

听说周博士上午上朝后,还要去翰林院忙事情,然后再赶来国子监给他们上课。

有些瘦弱的身躯是如何能承担起这么多事情的呢?

监生们看着正与顾大人谈笑风生的周博士,心中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定是因为责任,还有信念吧。

——若他们也有周博士这样的坚持,将来是不是也能成为像周博士和顾大人这样的官员?

课堂的氛围随着周自言和顾大望的聊天渐渐活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