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八方巾

幽冥通宝 人面鲎 3331 字 2024-04-20

这些丝线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用来固定九宫锁的,它们和九宫锁边缘相连,让锁身和匣盖子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还有一小部分则直接参与九宫锁的构造,要么是用来固定滑块,防止它们散落,要么,就是用来连接上中下三层滑块,保证滑块和滑块之间具有联动效应,再要么,就是连接着匣子内部的其他机关。

我现在要做的,就找出和九宫锁相连的那一部分丝线,通过它们的走势,判断出九宫锁的结构,并藉此将九宫锁拆除,打开乌木匣。

要从难以计数的丝线中找到这一小部分丝线,本就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再想弄清楚它们的走势,更是难上加难。

可事在眼前,我也没有逃避的余地,只能深吸一口气,从工具包里拿出了几把钩刀和金刚凿。

吴林带着这个机关匣也有段日子了,至今匣子还没有出现大的异动,就说明其中的机巧结构足够稳定,这也让我稍稍放大了胆子,在用金刚凿将九宫锁附近的乌木壳打碎时,没有刻意收力。

约莫花了十来分钟,九宫锁周围的木壳就被我全部掀开,围拢在九宫锁附近的八方巾终于完整地显现出来。

吴林猜得没错,在这层乌木壳下,确实是一层加固过的玄铁,铁中可能熔入了铬,非常坚硬,我试着换了几种工具,都无法将其凿开。

看样子,要想打开这个匣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九宫锁整个拆解下来。

这时,帮我打光的汤剡突然来了一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东西?”

我瞥他一眼:“说什么呢?”

汤剡解释他刚才的话:“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机关匣子,如果造这个匣子的人,不想让别人看到匣子里的东西,那他直接将那东西毁掉不就行了,如果他想让别人看到里头的东西,为什么还要造这么个匣子呢,谁也打不开。”

我笑了笑:“你这就属于聪明反被聪明误。造匣子的人,确实不希望别人看到匣子里的东西,但是,里头的东西又不能毁掉,也可能他想将那东西留给自己,或者是打算留给某个特定的人。既不能毁掉,又要藏起来,所以他只能打造一个可以满足两种需求的容器。”

汤剡:“那他把东西藏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不就行了?”

“谁也找不到的地方?不存在的,只要有心人想找,早晚能够找到。而这个匣子的作用,就是让你找到了也得不到,这么说你能明白吧?”

当我说出“你能明白”这四个字的时候,汤剡脸上稍显不悦。

想来也是,像他这种人,通常都觉得自己很聪明,我突然来这么一句,他会有种被冒犯的感觉。

其实汤剡就是把事儿想得太细了,世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匣子,在我看来根本就是无需讨论的话题。

它既然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想到这儿,我的手猛地顿了一下。

像我们这个行当里的人,因为见过太多无法解释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时候不会像汤剡这么思考问题。

换句话说,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并不为行当人所熟知,包括实用,应该也没见过几个像汤剡这么想问题的人。

而要对付实用,恰恰应该从他的思维盲点入手。

我不由地冲汤剡一笑:“有时间咱们多聊聊。”

汤剡一脸懵,他当然想不通,我为什么突然来这么一句。

随后我便不再啰嗦,立即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拆解机关上。

我先拿一支黑色水彩笔,在八方巾上画出了四百多个小格子,并在每个格子里写上编号,随后再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检查八方巾上的金属丝。

由于金属丝数量太多,加上它们密集相连,而且延伸方向错乱,如果不分格检查,我盯着这些细线看上一会儿就得头晕眼花,很快就忘记那些区域已经检查过,那些还没有检查,非常容易出现反复做功或者遗漏的情况。

每检查完一个格子里的丝线,都要花费我将近十分钟时候,每当发现与九宫锁相连的金属丝,我都会拿出朱砂,在这条丝线上注一点点灵韵。

对我来说,感应金属丝上的灵韵,要比直接盯着这些丝线看轻松多了,看多了头晕眼花,感应庞杂的灵韵变化也会导致头昏,但至少眼睛能保住。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我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效率愈发的低迷,直到四天以后,我才将八方巾上的每一条丝线都查看了一遍。

与九宫锁相连的丝线共用108根,而这个数量,恰好能和乌木匣上的云丝数量匹配起来。

我舒展一口气,揉了揉眼睛,接下来,我要将这一百零八根丝线全部斩断,与此同时,还不能触碰到其他丝线,那样有可能导致匣子内部的自毁机关被触动。

吴林二话不说,大步流星走过来,用一块温热的湿布狠狠擦了擦我的脸,当时我脸上已经被汗和油给浸透,他这么一擦,我在感到舒适的同时,精神头也恢复了一些。

趁着现在不是特别难受,我便一鼓作气,拿起金刚凿,快速将108根丝线斩断。

这些丝线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打造的,硬度很足,但韧性稍弱,想要用金刚凿斩断它们,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最后一根金属丝被斩断时,就听“哒”的一声细响,匣子内部像是有什么东西被弹开了。

我丝毫不敢大意,抱着乌木匣的那只手稍微松了松力气,只想着一旦匣子出现异动,就赶紧将它扔掉。

万一里头有高爆火药,现在又被触动,但凡我扔得慢一点,手就得废,要知道明代的火器相当生猛,火药的威力之大,也是超乎想象的。

过了小片刻,我见匣子没有出现其他异常,才稍稍掀了一下匣盖。

此时的盖子已不再是锁死的状态,只消我轻轻发力,就将它整个掀开。

也就是在打开盖子的瞬间我才发现,匣子的内壁上扎着一个拇指盖大小的琉璃瓶子,底窄头宽,呈一个独肚的倒葫芦形状,瓶子最喜的地方缠了两圈金属丝,我仔细检查了一下,这两节金属丝都沾了金刚砂,异常的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