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人一来榆林就大发虎威,让鞑靼人丢盔弃甲,功劳不小啊!”朱晖对沈溪极为亲近,言辞间难掩对沈溪的欣赏。
刘大夏赞同地点了点头,把昨日操炮的炮手名字都问了一遍,还有几个表现英勇的带队小旗也获得表扬,沈溪突然插了一嘴:“昨日那位统率边军与我一道北上的总旗英勇顽强,为保护火炮身中数箭,居功至伟。”
刘大夏要为救他一命的人请赏,沈溪同样如此。但遗憾的是,沈溪到现在尚不知那人的名字。
“哦?”刘大夏有些好奇,“竟有此事?老朽也想去见见此等英雄人物!”
沈溪是文臣,刘大夏没办法给他太大的功劳,便想在其他地方弥补。如今沈溪提出要为他人请功,刘大夏就当做个顺水人情,去见见沈溪推荐这位,稍微提拔一下,至少能让沈溪心里好过些。
侍立旁边的宋书则有些不满意地瞪了沈溪一眼,心想:“沈大人为何不先为我表功,反倒为边军一个旗官请功?”
昨天夜里年轻侍卫身上中了几箭,还受了别的伤,半夜就跟第一批伤病员回城,当时一别沈溪便未再与其照面。
等在医护所重逢时,此人身上绑着厚厚的白布,跟平日那些侍卫兄弟谈笑风生。
“总督大人到!”
“巡抚大人到!”
随着传令声,医护所里所有人都自觉地闭上嘴,站起来向刘大夏和朱晖行注目礼。
刘大夏进入屋子,丝毫也没理会里面嘈杂脏乱的情况,直接把目光落在沈溪介绍的那名旗官身上,看他周身包裹严密的样子,受的伤确实比较严重。
“就是你,昨日为掩护火炮,身中数箭,立下大功?”刘大夏打量那年轻人。
“是。”
年轻侍卫欣喜万分,只不过拼死保护沈溪,就获得三边总督和延绥巡抚的亲切慰问,这是多大的面子?指不定还能加官进爵,获得犒赏,“末将所做这一切,不过是尽自己的职责,不敢居功!”
刘大夏对于这刻板的回答非常满意,点点头笑道:“好,按照你的军功,特予拔擢延绥镇副千总,昭信校尉。”
具体战功和封赏要等战报上报朝廷后,由有司衙门负责核实,再由朝廷加官进爵,不过个别有大功之人,作为三边总督的刘大夏还是有资格破格提拔和任用。
“谢尚书大人。”
年轻人感恩戴德,不过他更感谢的是把他功劳上报给刘大夏的沈溪,目光很快落到刘大夏和朱晖身后的沈溪脸上,眼神中满是感激。
朱晖笑着走上前,拍拍年轻人的肩膀,鼓励地说道:“林侍卫,以后好好干,本爵绝对不吝惜奖赏!”
“是,是。”
林侍卫听到这赞赏,喜不自胜。
但沈溪却能听出来,这位林侍卫明显是被朱晖猜忌,昨日他就是被朱晖发配出城,分明是送他去鬼门关,现在没死还获得刘大夏的赏识,心中肯定会非常不快,以后他若是继续在延绥巡抚手底下做事,肯定没好日子过。
刘大夏说的一番话,引起沈溪的强烈共鸣。
求生是人之本能,就算有人说自己不怕死,但事到临头还是会感到害怕。
刘大夏继续询问沈溪这一路的事情,包括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在大同遇到鞑靼人围城的情况,当然最重要的是两天前在榆林城西的山坡上用火炮与鞑靼骑兵交锋的前前后后,玉娘之前已经汇报过一次,沈溪再把重点拣着说了一遍,更是让刘大夏满意地直点头。
“沈溪,你悟性很高,不管是学识还是军事才华,都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当初你在福州和泉州时的表现,我还以为是偶然,现在才知道是必然,前途不可限量啊!”刘大夏语气中多了几分殷殷期望。
沈溪连称“不敢”,心里却在想,什么是偶然什么是必然,不过是人逼急了没办法中的办法,凭借的是一股血性和勇气,真要说有什么军事才华,自己都不相信。
一路上,榆林军民出城夹道欢迎。
鞑靼人在边关肆虐了一年多,榆林卫内商贾和百姓比之全盛时少了许多,大多是商屯雇佣的佃民或者是故土难离的民屯百姓,除此外几乎都是军户家属。
军户平时耕种军屯田地,战时则拿起武器打仗,甚至连妇女也要肩负起运输和后勤方面的事情。
子弟兵打了胜仗回来,城中军户无不兴高采烈,比起过年还要热闹。打了胜仗,朝廷就会有颁赏,家中当兵的就会有军功,就算没有军功也会有犒赏。
但也有例外,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此番刘大夏率兵北上,从榆林卫征调了四千多官兵,真正能回来的不到三千人。
去四个就要死一个,很多连尸体都无法送回来,这便是身为军户的无奈。
沈溪没有出去享受英雄归来的待遇,事实上城中居民欢迎的也不是他,到处都是呼儿唤夫的声音。
到了巡抚衙门外,刘大夏从马车上下来,点头道:“你要做什么事情先去忙吧,老夫有事找保国公商谈。”
之前刘大夏给了救命恩人沈溪足够的尊重,但刘大夏非常清楚沈溪的身份,根本就不是什么钦差,只是奉兵部之令到边关送火炮,就算取得一两场大胜,也无法改变沈溪不能参与军机的事实。
有公事公办的刘大夏做镜子,沈溪重新认清楚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打了胜仗也没用,人家照样把这当成你的本份,最多在功劳簿上提你一句。”沈溪腹诽不已,“沈溪啊沈溪,你可千万别相信刘大夏这样的‘忠臣’,他所作一切目的其实跟张氏兄弟一样,不过是为拉拢和收买你!”
包括保国公在内,城中巡抚衙门官员以及延绥镇将领,齐聚延绥总兵府,进行战后总结,但这场战争贡献最大的沈溪,却没资格参加。
……
……
临近夜晚,总兵府那边有消息传出,目前对出击战的得失还在总结,不过基本认定这是一场“大捷”。既然是大捷,就要把战争的大概情况以快马奏报朝廷,让皇帝第一时间知晓情况,至于具体战果、死伤情况和参战人员的战功,要过几天等一切搞清楚了再行上报。
从目前的情况看,沈溪肯定不会是首功,首功是刘大夏,这个不用别人去为他申请,因为刘大夏是这次出击计划的实施者,昨日那场绝地反击的大胜仗,也是他亲率兵马完成的。
至于次功,也不是沈溪,而是目前担任延绥巡抚的保国公朱晖,以及刘大夏手下那些将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保护刘大夏的那些人。
这么排下去,沈溪的功劳不知道要排到多少位。
至于刘大夏所言要为他请功,沈溪不知道真假,看情况或许只是为安抚他而作出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