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〇五章 无条件信任

寒门状元 天子 5708 字 2024-05-18

朱厚照脸色瞬间冷下来,道:“五千兵马跟鞑子主力作战,还要战而胜之?非得沈尚书您亲自领兵不可!”

张延龄听到这话,立即怂恿:“陛下说得是,既然沈尚书屡屡化腐朽为神奇,能以一敌十,为何不让他亲率五千兵马往宣府?有他在,莫说两三万鞑靼兵马,就算是十万、二十万,要应付起来怕也不在话下吧?”

“对,对,沈尚书领兵,能以一敌十!”

“不对,是以一敌百吧……”

又是一群人跟着附和。

“瞎嚷嚷什么?”

朱厚照恼火地喝斥:“每次的情况都一样吗?哼哼,以一敌十,甚至敌百,说得轻巧,你们一个个都带过兵,为何不主动请缨?现在朝廷离得开沈尚书?朕制定的国策,需要沈尚书执行,两年后,朕还要沈尚书辅佐,陪同朕一路北上踏平草原,朕不同意沈尚书亲自领兵往宣府……”

或许是觉得自己把话说得太满了,朱厚照话锋一转,“就算沈尚书披挂上阵,也必须跟朕一道前往!”

张延龄道:“陛下,若要维持京师安稳,还要保证宣府此战获胜,派出适当兵马有其必要……但若不以沈尚书领兵,谁能胜任此差事?”

朱厚照恼火地诘问:“你去难道不行?”

这话直接把张延龄给呛了回去,为避免自己到边关吃苦,他只能低下脑袋,老老实实坐了下去。

朱厚照道:“现在谁都不准打断朕跟沈尚书间对话……沈尚书请说,你具体安排是何,到底要征调多少人马,又以谁领兵!”

沈溪道:“回陛下,臣认为举贤唯才,而不论军中资历高低。之前由兵部主导,从地方征调数万兵马换防京师,至今已有上万人抵达,臣以为,不如以这些地方征调的兵马为主,总共两万,出居庸关,往援宣府、张家口等处!”

朱厚照好奇地问道:“有这样一路人马吗?”

张懋有些奇怪,起身禀告:“陛下,征调地方兵马入京,不是经您首肯的吗?”

朱厚照笑了笑,道:“原来朕曾同意沈尚书从地方征调几万人马到京师来,这可真是未雨绸缪,怪不得沈尚书会以如此淡定的姿态说话,实在是早有准备,太好了!”

“沈尚书,就按照你说的,征调这路人马往宣府……对了,你看由谁来领兵啊?”

沈溪看了旁边一直低着头好似在思考问题的胡琏,道:“不如就以陛下提拔的胡琏胡主事为主帅,以王陵之王将军,还有以前跟随微臣南征北讨的家将马九为副将,带领这路人马往援宣府,不知陛下是否赞同?”

听到沈溪“举贤不避亲”,在场的人顿时有意见了。

王陵之再有本事,也只是个游击将军,名不见经传,而马九更鲜为人知。

至于沈溪举荐的主帅胡琏,从未有过上战场的经验,只是之前参与议事而被沈溪提出嘉奖,破格提拔,在场的人都在想,这三人都算得上是沈之厚的嫡系吧?

魏国公徐俌率先站起来反对:“沈尚书所举荐之人,都乃平庸之辈,无实际领兵经验,若成行恐凶多吉少!”

徐俌系开国元勋徐达后人,可说名门出身,位高权重,根本就看不起年纪轻轻便影响朝局走向的沈溪。

张懋看到群情汹涌,只能跟着提出意见:“沈尚书所提人选,胡主事和王将军倒也算是人杰,至于这位马将军……”

朱厚照伸手打断张懋的话,道:“不必说了,朕觉得沈尚书提议甚好!”

当朱厚照开口赞同沈溪的举荐后,在场官员全都傻眼了,面面相觑。

这样都行?

沈之厚随便提议几个人当领兵主帅和将领,皇帝便无条件同意,是不是沈之厚要提举他府中马夫出来当官,皇帝也会给予高官厚禄?

皇帝到底中了何魔障,对沈之厚如此信从?

朱厚照看着胡琏,鼓励道:“胡主事,你是朕一手提拔的,朕看好你,至于小王将军的本事,更不在话下,他在三边时就是猛将,辅佐你最合适不过。另外就是马九马将军,朕在三年前京师保卫战时,曾让马将军陪同左右,他的能力,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正如沈尚书所言,你们搭档往援宣府,定能旗开得胜!”

朱厚照这番话表面上是对胡琏说的,同时也是向对在场所有人作解释。

胡琏、王陵之和马九都是朕的人,谁怀疑他们,就是怀疑朕!

ps:今天是2018年第一天,天子在此祝福所有书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发大财!

当沈溪拿出请辞的态度,正德皇帝立马就怂了。

朱厚照对别人或许都有一种“爱干干不爱干滚蛋”的念头,但对沈溪这个老师,绝对没那心思。

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人比沈溪更适合当大明的兵部尚书,只有沈溪坐这个位置,他封狼居胥名垂青史的梦想才有希望实现,换作别人,莫说圆梦了,不做噩梦都难。

朱厚照摇头苦笑:“沈卿家这是说得哪里话,朕怎会不相信您?沈卿家为大明立下那么多汗马功劳,只要沈卿家在朝,踏平草原的日子就不再遥远……”

在场大臣突然发现,不单是作为臣子的沈溪会拍朱厚照的马屁,反过来,朱厚照这个皇帝居然也在拍沈溪的马屁。

君臣间互相抬举和吹捧,让在场大臣瞠目结舌。

沈溪听了朱厚照的恭维,行礼道:“既然陛下不赞同跟亦思马因部合作,臣这里还有一计,请陛下恩准!”

“说!”

朱厚照迫不及待地问道。

沈溪道:“之前陛下派兵部王守仁和监军刘瑾往宣府,并未派兵马随行,与鞑靼作战仍以宣大总督麾下兵马为主……宣大兵马驻守无太大问题,若要确保对鞑靼作战的胜利,仍嫌需调拨兵马……”

朱厚照笑着说道:“朕就说嘛,怎么都得派出援军才行……沈卿家认为,谁来领兵最合适?”

沈溪摇头:“陛下可能会错意了,臣想的是从三边征调兵马回援!”

兵部侍郎熊绣道:“沈尚书,若调动三边兵马往宣府,怕是有些冒险吧?若宁夏卫、榆林卫等地遭遇鞑靼合击,出现什么状况……”

沈溪蹙眉打量熊绣一眼,熊绣被沈溪冰冷的目光一瞪,马上缄口不言,心里琢磨开了……说危险,那到底是朱厚照御驾亲征危险,还是调三边兵马往援危险?因为熊绣对沈溪设计驱逐刘瑾出京心怀感激,再加上沈溪毕竟是他顶头上司,就算他性格耿直,也不自觉及时收口。

朱厚照看了眼熊绣,再看看沈溪,心中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征调三边人马回援是否合适。

沈溪道:“诸位或许会拿三年前宣府之战,跟今日战事做对比,认为鞑靼人会从三边犯境,攻破榆林卫后,自西向东,与北面鞑靼主力配合作战……”

“嗯!”

很多人点头,他们听到沈溪回调三边人马的建议后,心中冒出的都是这个念头。

鞑靼主力兵分两路,一路攻击宣府、张家口堡,一路攻击延绥,一旦榆林卫等边塞有失,中原腹地又要被掳劫一遍……

这明显是上一次京师之战的套路。

沈溪道:“但诸位似乎忽略如今跟三年前境况截然不同……三年前,鞑靼兵强马壮,上下一心,就连鞑靼国师亦思马因也跟达延汗同心协力,先败我出征兵马,再破延绥,继而一路东进,协同达延汗部破张家口堡、宣府,随后鞑靼主力陷紫荆关,威胁京师……”

沈溪所言引起在场官员遐思,纷纷在脑海中复盘三年前那场大战,若非中间夹了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土木堡,打破了鞑子在京师脚下会师的企图,或许大明在那一战中真有亡国的风险。

沈溪语气中肯,“京师保卫战以大明大获全胜告终,鞑靼仓皇溃逃,返回草原后一蹶不振,过去几年中不敢犯我中原半步,即便秋收时寇边也都适可而止,直至今年鞑靼方才缓过气来。达延汗部完成对草原诸多部族的兼并后,试图通过对我大明劫掠巩固汗庭威信,其攻势看似迅猛,但其实早已不复往日之威……”

“达延汗部看似整合草原中部和东部地区,但实则各部族各自为政,如何能奢求跟三年前一样,在宣府以西地区再组织一路人强兵,从我大明三边一线出击,且叩关而入?”

“啪!”

朱厚照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叫道:“说得好!”

沈溪这边就像是在用歪理洗脑,朱厚照则在旁帮腔,君臣二人仿佛早就商量好一样,一唱一和,配合无间。

在场官员都在想:“局势真如此简单?草原上那些蛮夷,就算不是达延汗部主力也非善茬,这些马背上的民族,随便拉出几千人来,就足够我大明边军喝上一壶!”

朱厚照却显得很振奋:“沈卿家分析在理,想那亦思马因已跟汗庭分道扬镳,如今欲投奔大明,至于别的部族,必然都在观望,耐心等待我大明跟达延汗部之战的结果,若大明获胜,这些部族必倒戈相向,那时或许不用朝廷兵马北上,草原各部族为争夺霸主地位,便会再次开打,到那时,就是两败俱伤……哦不对,是几败俱伤的结局!”

张鹤龄显得很高兴,站起身来,笑着说道:“陛下说得对,不如遵从沈尚书所言,征调三边兵马往援宣府,等我大明兵马聚集,要胜鞑靼人不在话下!”

在场之人,都好奇打量张鹤龄,不知这位爷吃错了什么药。

之前张延龄还在猛烈抨击沈溪,现在他这个哥哥居然跳出来支持。

但有心人却看出来了,张氏兄弟为维护自己的地位,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京营人马不被外调,因为这些兵马一旦离京,就不再为兄弟二人控制,等于将手头权力拱手让人。

朱厚照笑道:“连国舅也支持沈尚书想法?那就好。不过……”话锋一转,正德皇帝显得略带担心,“这三边兵马如何回调,是个问题,回调多少,从哪个军镇调兵,再就是以谁为主帅……这些都是问题。”

“沈尚书,你也该考虑到这些问题,若从京师发出旨意,怕是需要天才能将朝廷的意思传到三边,再临时整顿兵马回调……这前后怎么也要个把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