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为集体成员时,必须要做到的,否则也就不要加入其中了,自由自在岂不更好些?
第二原则是,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集体的大局规划,若是不和谐,就要及时按照集体的要求进行调整,力求让自己的行动回到正轨上。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全域者,不足谋一城”。
心中时刻要有全局的意识,眼中不仅要有当前的棋局,还要知道如何下一盘大棋。
自己的棋局要为集体的大局服务,将之视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换取集体的利益。
换言之,既然身在集体中了,就要做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准备,要有这种自我牺牲的意识。
个人主义是要不得的,否则就是集体中的不和谐因素,不加以限制约束,发展严重的话,是要坏大事的。
不听的安排虽然有瑕疵,但在当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兄弟们也都是很积极的态度,谁都想给己方建功,添些光彩的。
只能说,不听对于自己三个弟弟的状态掌握的不是很准确,这就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的道理了。
这次的对弈,不论最终的结果如何,对于不听兄弟们都是一次锻炼和提高。
至于,谁从中得到的启发多一些,那就看他们兄弟的个人领悟和重视程度了。
同样的事情,反映在每个人的脑子中,大多是不同的景象。
《周易·系辞上》有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此间的“知”,现在理解为“智”,大多总结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有不同的看法。
有如佛家明心见性,心中有仁者就从仁的角度去考察发掘事物仁慈的一面,智者就从智的一面去考察发掘事物智慧的一面。
这也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
每个人经历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尺度自然也不同。
单单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世界的人,世界在他眼里也是片面的。
若总是以已度人的人,是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更别提真正为他人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