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也是重头戏,不过这一块其实没一般人什么事,最高端的行业,还是留给国家去操心。倒是能源行业的附属行业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行业,电池。我说的不是干电池,而是可以反复充电利用的电池。
如果能有一些很好用的电池面世,那么很多行业都会受益,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行业也会创造出来,比如说单体低空轨道交通。不过就目前来看,没个十几二十亿的前期投资,怕是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当然,如果是艰苦奋斗的话,一个亿也差不多了。最主要还是核心的业务骨干。
至于种花家的根本,农业,我觉得目前我们都走在一个怪圈里,思维还停留在解决温饱上,但我觉得蔬菜和水果的加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尤其是种花家有全球最好的蔬果环境,但是我们的蔬果在国际上却并不突出,这其实是一件非常迷的事情。
还有一个就是新材料。但是这玩意,就和碰运气差不多,从发现到量产,简直比中彩还难。”
陈震一通长篇大论,已经把苏雪峰震得晕头转向,不知南北了。虽然陈震没有讲具体的东西,说的都是一些大的方向,但方向却是细节的前提,如果没有方向,细节再好,也是事倍功半。
以苏雪峰的经验来看,陈震的话绝对不是忽悠,有一些东西,就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比如新材料,比如蔬果。
苏家虽然已经没落了,但是烂船还有三斤钉呢,他还是认识不少人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国内的材料研究所的人。
实际上,国内对新材料的需求比一般人想象中的更加迫切,这种需求几乎是全方位的,大到航空母舰的钢板,小到塑料(注1),都是迫切需要自主化的。在这个年代,只要有一个公司在某一个小类的材料上有所突破,只要通过国家的评估,那么贷款,订单,配套政策,全都不用愁,妥妥的扶持自主创新企业(但也出现了不少不争气的,一开始还是有创新的,后面就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
而蔬果,就真的是苏雪峰的切身体验了,明明欧美的市场大量缺少蔬果,蔬果的价格比国内贵三倍还多,如果是有特色的,会更贵,但是就是缺少爆点。
陈震看苏雪峰受到的刺激已经够多了,估计也没心思再去思考他和苏哲玲的事情,所以也就不再丢炸弹了,很多时候,炸弹不是越多越好的,过犹不及啊。
被陈震轰过之后,苏雪峰一餐晚饭吃得是味同嚼蜡,陈震的话给了他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他还有很多关节没有想通,至于直接去问陈震最终的答案,他问不出口,也不合适去问。
晚饭后,苏雪峰两夫妇没有打搅陈震和苏哲玲的二人世界,而是去了他们自己的房子,苏哲玲那套房子早就在他们买新房的时候转到苏哲玲名下了,事实上,新房他们也不怎么住,只有回来震州的时候才住一下,他们两夫妇在湛州还有一套别墅。苏雪峰现在有大约2000万的身家,在房子并不怎么值钱的年代,还是很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