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圣旨传来,聚在太学外的学子们终于结束了几日的静坐、吵闹、抗议、争端…齐刷刷地跪在青石板上听旨。
一时间太学内外安静极了,只有传旨太监尖利的嗓音回荡。
旨意读完后,太监一甩手上的拂尘,声音降低了些,倒是没有倨傲的神情:“这可是陛下特地吩咐咱家念给诸位听的,诸位是国之栋梁,读书明理,忠君爱国,陛下爱重尔等才华,不忍尔等受人蒙蔽,认为朝廷对天下读书人失了公心,诸位可明白皇上的苦心?”
“吾等知晓!”
众学子应道。
太监高兴了,捏着拂尘的手翘起了兰花指,笑道:“既如此,咱家就回去复命了,尔等速速退去,不要在太学外徘徊,惊扰了先生们授课。这圣旨,咱家还得去趟英国公府宣一道。散了吧!”
“是!”
工人躬身送走传旨太监,而后面面相觑。
除了少数几人听话地走了,大部分人还是聚在太学不肯
动。
大庆是个奇怪的过度,读书人的地位很高,至少,在某种惩罚堵上,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因为昭明帝认为,读书人的骨气和脊梁是一个国家的骨气和脊梁,假如一个国家没有一群敢说真话做实事的人,那么国君容易被小人蒙蔽,朝纲容易被佞臣把持。
为了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昭明帝设立了监察院和锦衣卫,当然还有御史台,不过御史台是前朝就有的机构,不算新鲜,御史台有监察百官之权,替皇帝监察百官,可直接上奏皇帝本人。
而监察院,是一群太学的学子和当今四大书院的学生们,昭明帝认为这些人一身朝气,热血铮铮,还未进入朝堂,没有沾染朝堂的污浊之气,说的话会更加真实。所以四大书院和太学的一些学子,也有上奏的权利,不过这权利,皇帝只是偶尔会让他们行使,换言之,皇帝只是心血来潮了,才会看一看学子们的奏报。
但于御史们的奏报,他是每次必看的。
昭明帝喜欢读书人,他经常说,读书人好,读书人有文人的清高,有宽阔的眼界,当然也有迂腐的坚持和不合时宜的理想化…不过文人的有点大于缺点,因为文人除了说说话,吵吵架,其他没什么大碍。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文人造反,十年不成。战斗力太低,不足为患,真要是造了反,抓几个人杀掉就是,反正文人胆子小,杀一可以儆百。就算有那固执不怕死的,杀了就是,反正江山那么大,文人那么多,不缺一群,更不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