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学过白居易的《卖炭翁》,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是唐朝人士,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大家都以为唐朝的煤炭很便宜呢!】
【泡泡龙:主播,不是吗?】
【其实,到了宋朝,煤炭才得到广泛的开采,应用。】
【宋朝专门设立开采煤炭的石炭场。
《东京梦华录》里就记录这么一个故事:东京州桥的老张,因为有生意头脑,最后做成有口碑的“州桥炭张家”。】
【老张的起富,就是狭义的北宋煤炭使用缩影。】
【北宋不仅设立石炭场,政策上也鼓励大家使用煤炭。
而且还不收取私人贩卖煤炭的税。
这样的政策下,煤炭的成本降低,所以也使得煤炭“物美价廉”。
老百姓更愿意使用耐烧,性比价高的煤炭。】
【大家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北宋老百姓是不是不会受天寒之苦?】
【唧唧虾:有朝廷政策的扶持,加之煤炭的价格低,老百姓在冬天应该会多囤一些煤炭!】
【在1059年,北宋就经历了一场“雪灾”。
所有的河道,都被冻得结结实实,路面被大雪封堵。
汴京城内的煤炭,物价暴涨,贫穷的老百姓买不起煤炭取暖,又没有备其他保暖物资,所以导致,很多人都自杀轻生了。】
“一年后会发生雪灾?”
宋神宗不可置信。
“陛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王安石凝重道。
事关百姓,不能有一点“侥幸”。
“不管天幕说的是不是真的?有备无患,咱们今年就把煤炭多运一点储存。”
宋神宗决定道。
“陛下圣明!”
余是,汴河的船帆都扬动起来。
码头的工人也越见增多。
城内卖炭的商贩也多了起来。
老百姓也不再舍不得银钱。
“这天幕都说了,明年是大寒,我家里还有两个娃娃,可得多屯点。”
卖炭小贩推着煤炭一到巷子里,就被围上了。
“别挤别挤,咱们这回的货多,谁都能买到!”
商贩怕大家踩到人,在一旁劝道。
“圣上下令,多运些煤炭进城,所以大家别担心没煤炭烧。”
相比老百姓,他们这些煤炭贩子的行业消息更多一些。
果然,听了这话,“抢购”的老百姓都淡定了些。
这次,因为提前“预料”,运进城的煤炭多,也没有原先的,物价暴涨,煤炭短缺。
有些人家甚至还备了一些木头。
同时,衣料店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这次,恐怕没有跳井而死,冻死,上吊而死的人了。
…
【北宋相似的年月,还有1012年的冬天。
煤炭价格被炒涨,朝廷虽然做出了相对措施,但反而“好心办了坏事”。】
1012年,大雪封城,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调拨四十万秤煤炭的宋真宗,正准备以半价赈济百姓。
没想到,就听到天幕“好心办坏事”的话。
宋真宗心情沉重,难道是发生了什么“难以预料”的事?
【1012年,宋真宗还没有颁布诏令,所以,煤炭被囤积居奇,炒得特别高。
最出名的,当属宋真宗的女婿,柴宗庆。】
【这货在大雪之前,就发现煤炭行业的暴利,所以让家仆从全国各地收购煤炭,避开官府盘削。
以更低的价格,挤压小商贩的生存。
然后等到天灾时,就以高价出售煤炭。】
“驸马…”
听到天幕的话,跟柴宗庆狼狈为奸的勋贵,坐不住了。
“放心!”
柴宗庆本人倒是很淡定。
“咱们这位陛下,可是一位“仁君”,不会对咱们下重手的,即使知道了,顶多是训斥几句。”
说到“仁君”二字,柴宗庆还有种,有恃无恐的得意。
仁慈也有仁慈的好啊!
眼睛里尽是不屑的笑意。
【历史上的宋真宗,性格“庸懦”,所以柴宗庆和很多勋贵,才敢胆大包天地炒煤价。】
宋真宗尴尬。
他确实对天幕说的,自己女婿囤煤,有点生气,但还不至于重罚他。
“陛下,柴宗庆做出如此“奸吝”之事,应当重罚。”
寇准的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向来看不惯这些“为虎作伥”的勋贵。
因为当初是寇准一力支持自己做太子,所以宋真宗心里对寇准还是有些看重的。
但一面是自己女婿,一面是自己看重的大臣。
他还真有点左右为难。
“陛下,如今不给他们施以“教训”,恐怕以后他们会变本加厉,到时候,就苦了大宋朝的老百姓了。”
寇准心里有时候真烦宋真宗这性子。
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不是被猪油懵了脑,觉得这样的性格“仁义”。
仁倒是挺仁,就是太过“懦”了。
想到对方听信小人谗言,签订了《澶渊之盟》,他就一肚子气。
真想时光倒回,拍死那个向太宗“进言”的自己。
宋真宗扶了扶额头。
愁眉不展。
顿了许久,才说道。
“那,这事就交给寇亲家去办吧!”
说的是多么“无奈”,就像寇准拿刀逼迫他一样。
寇准鼻孔喷气。
但为了天下百姓,还是不得不领旨。
…
“驸马爷,不好了,那寇准带人来了。”
守门的下人连跑带吓的进门禀报。
“什么?”
柴宗庆刷地一下站起来。
寇准那个“黑面煞神”来了,肯定没好事。
但对方现在是有实权的一国丞相,他一个无实权的驸马,还真不能硬碰硬。
暗自咬牙迎了上去。
“寇丞相今日怎么有空来我这里了?”
柴宗庆假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