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没有谬误?”
张子良的“得意门生”们,还是不死心,又追问了一遍。
专家们一合计,犹豫着回复:“确实没有谬误,不过,也不一定非得有什么错误……”
“什么意思?”
峰回路转,“得意门生”们不由得大喜。
历史专家回复道:“这本书还是有个小问题的,就是过度戏说,为了增强这本书的可读性和戏剧性,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表述过度戏说,这有悖历史严肃性和精确性。”
其实这样的瑕疵对于一本书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毛病,属于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
《明朝那些事儿》本来就不是严肃的史学专著或历史论文,它更榜偏向于科普性质的历史读物,以此书颠覆性历史叙述革命和对历史普及的开创性来说,完全可以忽略这样的瑕疵。
“就这点毛病?”
“得意门生”们并不满意,这样的攻击对周硕来说不痛不痒,他们的目的是要让周硕在历史领域栽个大跟头,为老师挽回颜面。
假如不能挽回颜面,那他们所需要的课题、项目,都将化为泡影。
历史专家说:“如果你们非要攻击他,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你可以凭空捏造一些没有的错误,或者凭空捏造不存在的史料,和他的书对比,这样,你就可以攻击这本书存在历史硬伤。”
“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么做最后肯定会被人发现,轻则身败名裂,被愤怒的网友网暴退网;重则被对方起诉,赔个倾家荡产。”
说“你”而不是“我”,让“得意门生”们自己捏造,言外之意就是给我的好处只够让我攻击他真正存在的错误,至于冒着身败名裂甚至倾家荡产的风险去无中生有,他们给的还不够多。
“得意门生”们当然明白他们的意思,但他们确实给不起这样的价码,他们自己也不会亲自下场,这么做的风险和收益根本不对等。
“那你们就逮着他过度戏说这个问题使劲攻击他吧!”
“得意门生”们决定尽最后的努力反扑,虽然他们知道这样的攻击根本成不了事,但万一有奇迹出现呢?
他们想要的项目、课题,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不到最后一刻,谁肯放弃?
结果当然不出意外的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