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元祐革新(5)

每次河北出事,汴京城的赵官家都是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通常都会想方设法息事宁人,就怕河北人引辽兵南下——辽国幽燕汉人世家,不乏与河北有亲的。

好多河北将校,祖籍干脆不是涿州的,就是云州的。

这三年,宋辽交子贸易做的火热。

河北的将门和辽地幽燕的汉人世家,私底下走私买卖也做的飞起。

什么铁、铜钱、布匹,都在被人不断的运去辽地。

赵煦对此心知肚明,睁一只闭一只眼。

赵煦站起身来,道:“所以,诸位臣工,与我一起群策群力罢!”

“你我君臣,集思广益,仔细想想,如何在既沿用‘混同取士’的原则下,尽可能的照顾文教偏弱的诸路士人……”

“诺!”群臣纷纷拱手。

只是,事起忽然,急切之间,他们还真的想不出什么能在保证既有的科举制度的基础下,还能照顾西北、北方诸路士人的办法。

所以,思虑良久,才由蒲宗孟、吕大防,提了两个勉强还算可以的建议。

蒲宗孟建议,增加将来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等科举弱路的解额。

但很快就被人否决了。

原因很简单,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的士子,本来就考不过东南六路的士子。

光增加解额,根本无法缓解这些地方的士人对功名的渴求。

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因为大宋科举省试的最终录取人数是和天下诸路军州的解额挂钩的。

熙宁以来,这个比例一般是十比一。

也就是每十个解额,对应一个正奏名进士。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的解额增加后所产生的进士名额,恐怕最终多数都会落到东南诸路等教育强路的士子头上。

于是矛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变大了。

吕大防则提议,增加对诸科举弱路的县学、州学投资。

譬如提高州学、县学的教谕、教授待遇、编制,由朝廷增加对州学、县学的学田拨给,增加县学、州学的学舍,并提高对地方士子的福利待遇等等。

但,这个办法,对当前的困局,没有什么卵用。

不过,赵煦还是接受了吕大防的建议,并命其写成劄子,送都堂和礼部讨论。

在拿出具体方案后,再送到他面前来审议,以形成最终的制度、法令。

无论怎么讲,提高科举弱路的教育投入,是一项成本很少,但收益很大的事情!

吕大防得了旨意,当即称贺拜谢。

他曾在横渠先生张载门下求学,亲历过陕西士人求学的艰辛。

但如此一来,有关科举改革的讨论,就又卡住了。

赵煦没办法,就只好道:“我有个想法,且与诸位臣工说一说……”

“诸位听后,回去认真想想,各自写个条陈上奏……”

“我再集合诸公的意见,认真研讨一二,确认没有太大问题后,再予以实施……”

“唯!”

群臣纷纷拱手,然后充满期待的看向赵煦。

在科举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上,天下人对赵官家的信任还是很高的。

毕竟,现行的科举制度,基本是在历代赵官家的意志下成型的。

这方面,人家还真的是专家!

何况,赵煦刚才已经提出过一个创造性的科举录取办法。

赵煦踱了两步后,斟酌了一下用词,就道:“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为了体现朝廷重视兴教昌学的态度……”

“礼部和贡院,可以奏请朝廷,恩遇旧年科举录取人数较少的诸路……”

“比如说,旧年科举正奏名录取人数不足某个数字的路,当补齐这个数字……”

“也就是从该路被黜落的士人中选出得分最高的人,依名次补录……”

“另外有的军州,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文教不昌,没有人被录取,那么朝廷就当选该军州的第一名,录为进士!”

“如此,或可稍微安抚诸路士人,以彰我兴学昌教,欲以文致太平之心!”

“陛下圣明!”吕大防第一个就唱起了赞歌。

其他人纷纷跟进拜贺起来。

这确实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唯一的问题是——如此一来,今年科举的录取人数,恐怕要直接突破六百大关了!

而大宋三冗中的冗官,恐怕将因此继续恶化下去。

但和冗官比起来,天下诸路科举录取人数的不公,显然更重要一些。

毕竟,前者只是慢性病,顶多让朝廷财政恶化。

后者的话……

一个不小心养出个黄巢来……

……

送走蒲宗孟等人。

赵煦坐回到坐褥上,微微吁出一口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