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龙生龙,凤生凤,刘备哪个儿子会打

却说刘备正式宣告将于正月十五之日,去往河南巡县。

临行前,赵云忽然告诉李翊,朝中有些大臣不太安分。

“相爷,云担心此次巡县,陛下与您都不在洛阳,朝局恐生变故。”

“如今吴魏虎视眈眈,西羌又不安分,若朝中再起纷争。”

“只怕又要生灵涂炭,百姓遭罪了。”

赵云叹了口气,说道。

李翊抬手止住他的话:

“……子龙所虑极是。”

“但灭吴大计,必须先考察河南民生恢复情况。”

“陛下虽未明说,但我知他心中已有伐吴之意,只是时机未到。”

赵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相爷已向陛下进献灭吴之策了?”

“不错。”

李翊背着手,慨叹道:

“今天命在汉,吴魏之灭,只是时间问题。”

“此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在那晚会谈之中,我曾提出分兵三路进军东吴的策略。”

“一路出江陵攻柴桑,一路出合肥攻濡须,一路出水军顺江而下。”

“但陛下以民生凋敝为由拒绝了。”

赵云沉吟半晌,感慨道:

“相爷如此进军,是欲一举灭掉吴国。”

“此策虽妙,但少说需动用二十万人,粮草辎重更是巨大。”

“确实需要河南、荆北等地提供充足补给。”

如果要伐吴,离不开河南的帮助。

因为真打起来,基本上只能从这里运粮。

为什么不从其他州郡运粮?

还是一个粮草损耗的问题。

河北再是富庶,等你运到江南去,都耗得差不多了。

其成本堪称天文数字。

依然是拿秦朝的琅琊运粮举例。

从徐州琅琊运粮到北河,两地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

运粮队期间要翻过太行山和秦岭,经黄土高原进入内蒙古高原。

黄河来回渡两次。

这期间的损耗率高达惊人的99.5%。

也就说三十万斛粮草运过去,最后只能剩下两千斛不到。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古代粮草损耗率之高。

也不怪诸葛孔明几乎每次伐北伐都输在粮草问题上了。

低效的运粮成本,在古代这个农业并不发达的社会,是十分要命的。

汉朝比之秦朝生产力虽然有所进步,但也没有跨越社会阶级。

目的地虽然也没有琅琊到北河那么远,但古代的粮食也不是无限保质期。

是很难长久储藏下去。

所以真跟吴国打起来,主要还是仰赖河南地区的供给。

这能极大的节省粮草运输成本。

转念一想,朝中或许也正是有有识之士察觉到了伐吴的时机。

知道河南士人有机会抬头了,才会在这时候开始躁动不安的吧?

“陛下拒绝伐吴,是为了体恤民力。”

“而此次巡县,名为考察民情,实为评估伐吴的物资基础。”

“原来如此。”

赵云恍然大悟,随即又忧心忡忡,“但洛阳这边……?”

“有鲁子敬和荀公达坐镇,短期内不会出大乱子。”

“这二人都是追随陛下多年,朝中威望甚高。”

“而我们此去河南,一两月便回,不会有事的。”

“况且……”

李翊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云长和益德都在京畿握有重兵。”

“二将军对陛下忠心耿耿,有他们在,宵小之徒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听到关羽、张飞的名字,赵云神色稍霁。

这两位开国老将的威望确实足以震慑任何心怀不轨者。

“好了,时候也不早了。”

“子龙也早些回去休息吧,过几日咱们便要去河南了。”

“嗯,相爷也多保重身体。”

赵云拱手一揖,辞别李翊。

又过几日,时值正月十五。

洛阳城外的官道上旌旗猎猎,三千羽林军列阵肃立。

晨曦微露时分,刘备的銮驾自洛阳城门缓缓驶出,汉旗在晨风中舒卷。

“陛下,河南诸县已接到旨意,沿途皆已备妥接驾事宜。”

李翊策马靠近銮驾,拱手禀报。

刘备微微颔首,从銮驾中探出半身。

“子玉啊,河南百姓苦曹贼久矣。”

“虽经五年休养,朕仍放心不下。”

“此番巡县,一为察看民生,二来……”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东南方向,“也该看看那两个孩子在封地做得如何了。”

赵云驱马上前,银甲在朝阳下泛着冷光,横枪抱拳说道:

“陛下,鲁王与梁王皆天资聪颖,又有良臣辅佐。”

“想必不会令陛下失望。”

刘备轻叹一声,伸手抚过腰间佩剑。

“子龙啊,治国非儿戏。”

“朕当年与云长、益德桃园结义之时,何曾想过能有今日?”

“如今……”

他话未说完,突然咳嗽起来,李翊连忙递上丝帕。

“陛下保重龙体。”

李翊眉头微蹙,“河南风大,不若回銮驾内歇息。”

刘备摆摆手,拭去嘴角水渍:

“无妨。”

“传令下去,加快行程,明日务必抵达鲁国。”

两日后,鲁国城外十里长亭。

十六岁的鲁王刘永身着绛纱王袍,头戴远游冠,率领鲁国文武百官列队等候。

春风拂过他的面庞,吹起冠上垂下的丝绦。

他身后,鲁国相诸葛瑾与一众属官皆肃立无声。

“报——圣驾已至五里外!”

斥候飞马来报。

刘永整了整衣冠,眼中闪过一丝紧张与期待。

这是他封王后首次于本国面圣。

自就藩以来,他励精图治,就等着今日向父皇展示政绩。

不多时,远处尘土飞扬,旌旗招展。

羽林军开道,刘备的銮驾缓缓驶来。

刘永连忙率众跪拜:

“儿臣刘永,恭迎父皇圣驾!”

“鲁国百官恭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銮驾停下,刘备在李翊搀扶下缓步走出。

他目光扫过跪伏在地的众人,最后停在刘永身上:

“平身。”

刘永起身,脸上洋溢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三步并作两步上前。

“父皇路途劳顿,儿臣已在王府备下酒宴,为父皇接风洗尘。”

说着,他竟直接掠过李翊与赵云,伸手欲扶刘备。

空气骤然凝固。

李翊面色如常,只是微微垂目。

赵云则挺直腰背,银甲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刘备脸色一沉,甩开刘永的手:

“永儿,你眼中可还有李相与赵将军?”

“儿臣……”

刘永一愣,这才意识到失礼。

“李相乃朕之肱骨,子龙更是朕的生死兄弟!”

刘备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锤。

“你待他们,当如待亲叔父一般!岂可如此无礼?”

刘永面红耳赤,连忙转向李翊与赵云,长揖到地:

“小王年少无知,冒犯二位叔父,万望海涵。”

你道刘永缘何如此失礼?

只因这小郎自小出生富贵,十一岁就封王,没受过什么挫折。

在自己的封国里,更是人人都让着他。

自然养成目中无人的性格。

但他还是怕自己爹的。

被刘备这么一提点,也是连忙向二人赔不是。

李翊还礼道:

“殿下折煞老臣了。”

“君臣有别,老臣岂敢当此大礼?”

赵云也抱拳道:

“殿下心系陛下,孝心可嘉,末将又怎会介意?”

刘备神色稍霁,但仍严厉说道:

“永儿,治国首重用人。”

“若无这些开国元勋辅佐,何来今日大汉?”

“你身为皇子,更要懂得礼贤下士的道理。”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刘永低头应道。

刘备这才点头,柔声道

“带路吧,朕要看看你的鲁国治理得如何。”

“喏。”

一行人正式进城。

入城途中,刘备故意放慢脚步。

与李翊、赵云并行,而让刘永在前引路。

当日傍晚,鲁王府灯火通明。

刘备端坐正堂,听取刘永及鲁国官员汇报政事。

李翊与赵云分坐两侧,其余官员按品阶大小排列。

“启禀陛下。”

国相诸葛瑾手持笏板出列。

“鲁国五县,去岁共收赋税三十万石,较前年增长两成。”

“开垦荒地五千亩,新增户数八百。”

刘备微微点头,这个政绩还勉强能看。

算是一份及格的答卷吧。

“民生恢复如何?曹贼当年在此屠戮甚重。”

刘备又接着问道。

“回禀父皇。”

刘永抢着答道,“儿臣减免赋税,鼓励农耕,现百姓已基本安居。”

“只是……”

他犹豫片刻,“有些村庄仍十室九空,儿臣已命人招揽流民填补。”

刘备不置可否,转向李翊:

“子玉以为如何?”

李翊沉吟道:

“鲁国地处中原,本应富庶。”

“如今虽见恢复,但距昔日繁荣尚远。”

“尤其……”

他看了刘永一眼,“作为孔子故里,文教之事似乎未见特别建树。”

言外之意,只是对刘永在教育事业方面搞得不好表示不满。

毕竟李翊执政以来,一直在倡导教育,鼓励兴办学校。

为的就是打好民间基础。

命令一下,哪个地方官员不是立马响应朝廷号召?

大肆兴办私塾、学校。

而鲁国这个地方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又有王子坐镇,按理说得到的国家补贴要远比其他郡县要多。

但这里的教育却十分落后。

沿途走来,几乎没看见几所私塾、学校。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

“永儿,李相所言极是。”

“鲁地乃圣人之乡,当为天下文教表率。”

“朕观城中书声寥寥,何也?”

刘永额头见汗,支支吾吾答道:

“儿臣……儿臣注重农桑,文教之事确有疏忽。”

“糊涂!”

刘备拍案而起,“农桑固本,文教铸魂!”

“李相在洛阳大兴学校,各州郡纷纷效仿。”

“你这圣人之乡反倒落后,成何体统?!”

堂内鸦雀无声。

平日他们面对刘永时,无不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但今天见到真龙天子,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威严。

刘永被唬得跪伏在地,顿首道:

“儿臣知错,定当整改。”

刘备环视一眼堂内诸臣,长叹一声,语气稍缓:

“起来吧。”

刘永毕竟是一国之主,刘备也不想让儿子在众人面前太过折损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