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岁月使李相变老了,可这天下却不允

深秋露重,洛阳宫阙沐于金风之中。

刘备端坐于皇位上,目光扫过殿内文武百官。

铜鹤香炉吐着缕缕青烟,却化不开君臣眉间凝重。

“报——学部侍郎庞统还朝!”

黄门侍郎清亮的声音打破沉寂。

只见庞统风尘仆仆入殿,玄色朝服下摆沾着点点泥渍。

他郑重行礼后,从袖中取出紫檀木匣:

“臣奉旨观军,自江南还。”

“征南大将军陈登有本奏呈。”

“拿上来!”

刘备将手一招。

早有小黄门从庞统手中接过木匣,恭恭敬敬呈上给刘备。

刘备启匣览奏,但见绢帛上字字沉痛,确实是陈登的亲笔所写。

其奏章书略曰:

“臣登顿首再拜陛下圣鉴:”

“秋深霜露重,江表寒烟凝。”

“臣远戍南疆,夜观天象。”

“见紫微垣光明烁烁,知陛下圣体安康,社稷永固,诚万民之幸也。”

“然臣私心拳拳,犹敢问陛下寝食安否?”

“可仍日食粳米三升、饮酪浆一壶?”

“伏望善加珍摄,以副四海苍生之望。”

“前蒙天恩浩荡,赐臣征南大将军节钺,将士皆感泣涕零。”

“臣率虎贲二十万,自春徂秋,破吴军于建业城下。”

“孙权焚仓廪、毁舟楫,挟残部浮海遁去。”

“今其众不足万,栖身蛮岛。”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已类海寇之流,断无重窥中华之机。”

“江南诸郡传檄而定,然臣不敢称全功。”

“丹阳、会稽等地,犹有豪族阴结遗孽。”

“故请暂留镇三月,待设郡县、立屯田,使王化真正浸润草野。”

“目前统计得降卒四万八千,良田百万顷,皆造册输送洛阳。”

“然江南疮痍满目,实堪垂泪。”

“吴主昔年横征暴敛,民间至有‘儿生不举’之惨剧。”

“今稻禾尽焚于战火,耕牛多宰为军粮。”

“百姓面有菜色,掘凫茈而食者络绎于道。”

“伏乞陛下开敖仓之粟,拨稻种十万斛、耕牛五千头。”

“使遗黎得续残喘,则圣德如甘霖普降矣。”

“至若将士劳苦,尤需体恤。”

“孙权遁前焚库府,所得金帛不及预期。”

“今士卒夜卧霜露,昼巡瘴疠。”

“倘赏赉不敷,恐生怨望。”

“昔李广难封,终致灞陵之憾。”

“韩信请假王,乃有云梦之擒。”

“臣非敢要挟天听,实为三军请命。”

“乞赐黄金万斤、锦缎三千匹,大飨军士,则鹰扬之师永为陛下爪牙。”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江南秋风渐厉,犹忆昔年广陵城侍宴时,陛下亲炙鹿肉赐臣。”

“今虽隔云山万里,此恩刻骨铭心。”

“谨奉血书一封、吴主玺绶一套,驿马疾驰以闻。”

“臣登诚惶诚恐,顿首再拜。”

“章武九年,秋月于建业旧宫。”

陈登这封奏章,内容量庞大。

几乎是把自己在江南的全部工作、见闻,一次性汇报给了刘备。

先关心刘备身体好不好,体现自己的为臣之道。

然后如实汇报战果,提及江南百姓困苦,乞求赈济。

又指出由于孙权大焚江南,使得将士们没有抢到预期的战利品。

长久的作战,使得士兵们已怀怨言。

所以希望刘备也能够再拨一笔款下来,犒赏军士。

玉圭在御案上轻叩,天子长叹一声:

“江南困顿至此,诸卿以为当拨多少粮秣赈济?”

话音未落,太常羊衜率先出列,拜道:

“臣等惶恐,实难供给分毫。”

未等刘备发问缘由,他已手持玉笏躬身解释道:

“南征已耗粮四百万石,犒军又费八十万石。”

“若再赈江南,恐动摇国本。”

杜畿紧接着跪奏附和:

“非是臣等吝啬,实乃府库仅存三月之粮。”

“江南幅员万里,欲重振其地,必拖垮九州经济。”

就连少府孙乾,也颤巍巍补充道:

“去岁并州已有饿殍三千。”

“若抽北粮南运,无异剜肉补疮。”

“皆是陛下子民,奈何以北民之骨,饲南民之腹?”

当年,为了重振河南的经济、恢复这里的民生。

几乎是从河北、青徐、山西大量调拨粮秣、耕牛,甚至是迁徙人口。

耗费数年时间,才将之重振。

百官们实在不想再要第二个“河南”了。

并且,

河南民生凋敝,但毕竟毗邻京畿。

有着超然的战略地位与政治地位。

所以国家倾斜资源扶持此地,大家都没什么问题。

更别提河南士人本就是朝中代表。

可江南不同,

一旦重振了江南,那不等于要让江南士人在朝中抢走他们的话语权吗?

利益蛋糕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大臣们实在不想有新的玩家继续进来。

故面对江南凋敝问题,

朝中大臣们都选择了消极态度。

他们不希望江南崛起,更不希望江南的新贵们崛起。

但刘备作为皇帝,肯定是希望南北势力能够均衡的。

让北方势力过于强大,于皇权是不利的。

于是,刘备转向袁胤,问道:

“国舅掌邦计,果真别无他法否?”

袁胤额间沁汗,象牙笏板微微颤抖:

“去岁至今,已从河北、青徐调粮二百五十万石。”

“山西饿殍之事确非虚言。”

“若再调粮,恐生民变……”

孙乾无奈叹息:

“我等对江南百姓的遭遇,感到十分遗憾与同情。”

“可我想,臣等无法对江南之民提供任何帮助。”

言至此处,已是声带哽咽。

御座上的五指缓缓收拢,青龙纹样的袖缘微微颤动,然后是一声长叹:

“早朕知战事耗费颇巨,却未料至此。”

“果然应了孙子兵法:”

“兵之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二十万大军的征伐战事,对民力、国力的损伤还是远超刘备的预期。

也难怪当初李翊会对伐吴态度慎之又慎。

不过好在,战事的结果是好的,没有徒劳无功。

否则来年再征,对百姓又是一场劫难。

面对刘备的叹息,羊衜冷笑出声:

“若南征未发二十万大军,何至如此困窘!”

话落。目光似无意扫过文臣首列。

这话显然是冲着内阁首相李翊去的,他剑眉陡立,犀带撞得玉阶铿然作响。

“羊公!尔是质疑老夫南征的方略调度么?”

“下官不敢。”

羊衜躬身却不让辞,“只是二十万之众,每日耗粮便达六千石。”

“若是当初遣十万精兵……”

“放肆!”

武臣列中炸响惊雷,张飞虬髯皆张,怒吼道:

“莫非战事速胜,反坏了尔等算计?”

“江南既定,新俊当起,尔等旧臣可是惧失权柄耶?”

此言如石击静水,羊衜等人面色霎时惨白。

甚至有人手中笏板失手坠地,清脆声响在大殿回荡。

“益德住口!”

刘备拂袖而起,九龙冠冕珠玉摇动。

“……李相筹划无差。”

“若不用泰山压顶之势,使孙氏负隅顽抗,涂炭更甚今日。”

天子步下丹墀,玄衣纁裳拂过跪地的众臣:

“朕所思者,非战之过,而是战之后。”

“江南百姓啜泣之声,岂因疆场胜负而绝于耳乎?”

殿外秋风卷起落叶,拍打着朱漆大门,似万千饥民呜咽。

刘备背着手,眉头拧起,沉声喝道:

“即减宫中用度三成,宗室俸禄减半。”

“明日开启洛口仓,先调十万石粮救急!”

“朕不管你们心中对江南作何想法,但你们都给朕记住——”

“江南要是饿死了人,朕是绝不会饶过那些吃着国家俸禄,不给百姓办实事的人!”

声落,殿内一片寂静。

每个人的脸色都十分肃重,不发一言。

良久,刘备重新坐下。

“孙权泛海远遁,已为疥癣之疾。”

天子声音带着几丝疲惫。

“然其宗室遗孤散落江南,诸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群臣相视片刻,简雍率先执笏:

“当厚待孙氏遗族,显陛下仁德,安江东民心。”

侍中也紧接着附和:

“施仁政于亡国之裔,可使天下归心。”

众臣纷纷称是,殿中一时充满“怀柔远人”、“彰显圣德”的谏言。

刘备颔首,温言道:

“诸卿之言,正合朕意。”

“传旨,孙氏宗室皆由国家奉养。”

“赐田宅,给廪食。”

“陛下!”

刘琰突然出列,玉笏在手中微微颤抖,朗声说道:

“孙氏可赦,唯有一人……不知当如何处置?”

满殿寂静中,关羽丹凤眼微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