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太好了是李相爷!只要相爷出马,一

却说章武十年仲春之时,汉朝正式举行了第一年科举。

圣皇帝刘备颁旨,开科取士。

命心腹大臣内阁首相李翊,字子玉者,总揽科考事宜。

李翊领旨,精心拟题,严设考场。

亲自监考,不眠不休三昼夜。

放榜之日,洛阳城内万人空巷。

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百姓们踮脚引颈,全都望向皇城方向。

今日是季汉首次科举放榜之日,这新鲜事儿引得全城轰动。

“让一让,让一让!”

“俺要看看俺们村张茂才中了没!”

一个粗布汉子往前挤着。

旁侧老者捻须笑道:

“后生莫急,这金榜要巳时才张挂呢!”

“老丈您懂这个?给说说,这科举究竟是个什么章程?”

几个年轻人围了上来。

由于科举制度刚刚推行,大家对它都是既陌生又好奇。

老者清了清嗓,顿时成了人群焦点:

“这科举啊,是陛下和李相爷新定的取士之法。”

“不论门第,只问才学。”

“寒门子弟也能做官了!”

一个锦衣公子摇扇嗤笑道:

“寒门子弟读过几本书?能比得过我们世家子弟?”

旁侧立即有个青衫书生反驳:

“姜维姜伯约听说过吗?天水寒门,可这次殿试据说得了第一呢!”

“呸!金榜都还没贴呢,你小子便知道第一名是谁了?”

“……那是,我舅舅在宫里当差,他得了点儿风声。”

正议论间,

皇城钟鼓齐鸣,朱雀门缓缓开启。

一队金甲卫士护着三名礼官走出,当中一人手捧明黄卷轴。

“来了来了!”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礼官将卷轴郑重交与守候多时的张榜官。

但见那卷轴徐徐展开。

金箔为底,朱砂为字。

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快念!快念!”

后面的人看不见,急得直跳脚。

前排的识字人已经高声念了出来:

“殿试甲等第一名——”

“天水冀城人姜维,字伯约!”

人群顿时哗然。

“姜维?没听说过啊!”

“我就说是寒门子弟吧!”

青衫书生得意道。

又听念礼官道:

“殿试甲等第二名——”

“南郡枝江人董允,字休昭!”

“董允?莫非是董和之子?”

“董氏乃可是荆州名门啊!”

那名锦衣公子顿时长舒一口气。

看来国家新搞的这科举制度,还是有豪门及第的。

“看来这科举,当真是寒门能上,名门望族也能上。”

“嘿,只不过这次却是寒门压了名门一头哟。”

“殿试甲等第三名——”

“南阳人州泰,字子宁!”

“州泰?这又是何人?”

众人正议论纷纷,忽见一骑快马自皇城驶出,马上骑士高呼:

“陛下有旨,宣三甲进士即刻入宫觐见!”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路,但见三个青衫士子在各有一队仪仗引导下向前行来。

当先一人未及弱冠。

眉目英挺,步履沉稳。

正是姜维。

他神色平静,唯眸光灼灼,似有烈火在内里燃烧。

其后董允温文尔雅,面带谦和微笑,不时向两侧百姓拱手致意。

“看见没,咱名门出身的人,就是温文尔雅!”

有富家子弟得意笑道。

“嘿,再怎么厉害,也没见他殿试拿第一啊。”

“诶你!!”

富家公子被怼的哑口无言。

而第三名的州泰则是年纪稍长。

他面容刚毅,龙行虎步,自有一番气度。

“看!那就是姜维!”

“此子好生年轻,真是了不得啊,祖坟冒青烟了!”

“听说这姜维父亲早逝,全靠母亲织席抚养成人呢!”

“寒门出贵子,真乃当世佳话!”

三甲行过,人群却久久不散,仍在热议这开天辟地头一遭的科举取士。

“明年俺也要让娃儿读书去!”

“寒门真能出贵子啊!”

“陛下圣明!李相爷英明!”

金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个名字仿佛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汉室三兴,不仅兴于疆土一统,更兴于人才辈出。

而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

皇宫内殿,金碧辉煌。

刘备端坐皇位上,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

虽两鬓已染霜华,但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李翊紫袍玉带,侍立御阶之下,气度沉凝。

殿中铜漏滴答,香烟袅袅。

忽听内侍高声唱道:

“宣三甲进士觐见——”

殿门徐徐开启,三道青衫身影逆光而入。

姜维为首,董允、州泰稍后半步。

三人步履沉稳,衣袂轻扬。

至御前九步,齐整跪拜,行三拜九叩大礼。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备目光掠过三人,最终停在姜维身上。

但见这青年虽略显清瘦,却眉目疏朗。

脊梁笔挺,自有一番嶙峋气度。

“平身。”

刘备温声道,待三人起身,又特意问姜维。

“朕观卿籍贯,乃是天水冀城人。”

“家中尚有何人?”

姜维躬身再拜,略带陇西口音的回答在殿中回荡。

“回陛下,臣幼年失怙,全赖母亲织席贩履抚养成人。”

“母亲白日市集贩席,夜间灯下织履。”

“十指皆裂,方供得臣读书识字。”

言至此,声微哽咽,“今蒙圣恩得中状元,实乃家门之幸。”

刘备闻言动容,不觉前倾身躯:

“……孝子出忠臣。”

“朕即刻遣羽林卫迎令堂入京,赐宅永宁坊,颐养天年。”

姜维伏地谢恩,额触金砖:

“陛下厚恩,臣虽肝脑涂地,无以报万一。”

抬头时,眼眶已红,却强忍着不让泪落下。

刘备颔首,目光转向董允。

但见这青年文质彬彬,气度儒雅,便问道:

“朕闻休昭善文,今以科举为题。”

“卿以为此制于国何如?”

董允略作思索,从容应答:

“科举之制,上合尧舜选贤之旨,下应孔孟有教无类之言。”

“昔察举之制,为门阀所垄断。”

“故有‘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之讥。”

“今科举之试,向寒门而敞开。”

“遂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实乃国之良法也。”

这番话,从名门出身的董允口中说出来,是刘备与李翊都愿意听的。

只能说不愧是是能高中的人。

因为,但凡有一点政治敏感度,都应该意识到国家对科举制度很重视。

即便它对门阀世家不友好,但你要想做官,就得拥护。

值得一提的是,

科举制只是削弱世家,但消灭不了世家。

只要权力结构还在,世家他就永远存在永远有的。

只不过仍然采用汉朝的察举制,那就很容易催生出世家巨兽出来。

比如像袁氏这样的四世三公。

他之所能够做到四世三公,不是因为真的代代都有三公级别的人才。

而是因为察举制度,又叫“我的校长父亲制”。

也叫亲朋好友制度。

只要你有关系,那肯定优先推选有关系的。

而有了科举制作为缓冲,世家就很难做到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直接垄断国家的生产资料。

李翊主张的,也是限制世家,不让他们过多干预国家决策。

而非是消灭世家,因为这是不可能灭得掉的。

何况李翊自家就是一个势力极强的家族,他没必要自己给自己挖坑。

他要做的,是不让魏晋南北朝的悲剧重演。

在听完董允的表态后,刘备大悦。

又转向州泰,这位面貌雄毅的探花郎,问道:

“朕闻子宁通晓军略。”

“去年征南大将军陈元龙率二十万大军伐吴,终成大功。”

“卿可从军事角度为朕析之?”

州泰拱手道:

“陛下,吴之败亡,首在临阵易将。”

“昔长平之役,赵括代廉颇而败。”

“今江东之战,孙韶代陆逊而亡。”

“陆逊多谋善守,若其在位,我军恐难速胜。”

“孙韶勇而无计,此吴主自毁干城也。”

他稍顿片刻,见刘备凝神倾听,续道:

“陈大将军渡江之役,先以偏师佯攻夏口,诱吴军西援。”

“却以主力出濡须,直捣建业。”

“又遣水师断吴军粮道,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待吴军主力回援,则以逸待劳,半渡而击之。”

“如此用兵,实为妙算。”

刘备拍案称奇:“卿真将才也!”

随即下旨:

“董允才思敏捷,授太子洗马。”

“州泰深通兵法,授太子舍人。”

李翊在丹墀之下静观,见刘备将董允、州泰皆安排于东宫,心下了然。

陛下这是在为太子培植心腹。

第一年科举选出来的人才,几乎都安排在了太子身边。

眼见姜维也要被派往东宫,

李翊忽生一念,整了整紫袍玉带,出列躬身奏道:

“陛下圣明,量才授职,实为朝廷之幸。”

“然臣观内阁府中尚缺一仓曹掾。”

“主管粮秣财政,事关国计民生。”

“臣细阅科考卷宗,姜伯约在《九章》算经题中全对者,百余名考生唯他一人。”

“其数算之精,实属罕见。”

“不如将伯约予臣,必能妥善府务,助臣统筹度支。”

言外之意,李翊则是希望刘备把姜维留给自己来带。

刘备微怔,捋须沉吟,目光在李翊和姜维之间流转。

他意识到,李翊觉得姜维是一块璞玉,觉得留在刘禅身边有些浪费。

想亲自带带他。

“子玉向来不求人,今日竟主动要人,倒是稀奇。”

他转向姜维,温言问道:

“伯约意下如何?可愿往相府任职?”

皇帝是说一不二的,刘备竟把选择权交给姜维本人。

自是代表他已经同意李翊的请求了。

主要考虑到之前李翊已经有些意兴阑珊了,难得他突然有了干劲,主动找自己要人。

那刘备自无不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