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司马懿六出祁山,曹魏天命将尽

“莫非丞相以为,本督不知你暗中手段?”

司马懿面色如常:

“都督何出此言?懿一心为国,天地可鉴。”

出帐后,司马懿对司马师低语:

“传令各军,深沟高垒,暂不出战。”

“父亲,如此岂不贻误战机?”

司马懿冷笑:

“我要让曹真明白,没有我司马懿,他寸步难行。”

“也要让诸葛亮知道,这次北伐,不同往日……”

司马懿这次是下定决心,死磕在汉中了。

正如前面所说,司马懿已经没有能力进行第三次举国动员了。

这一次北伐失败,他将彻底失败,再无报仇雪恨的机会。

所以他一定要稳扎稳打。

为此,他提前做了两年的准备。

打算就在前线屯田,然后建设营垒,慢慢向前推进战线。

也就是慢慢蚕食关中土地。

这是司马懿再接连失败五次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西风吹卷战旗,魏军营中弥漫着诡异的气氛。

表面平静之下,却暗流汹涌。

话分两头,

祁山汉军大帐内。

诸葛亮正与陆逊、姜维、费祎等将商议军机。

忽探马飞报:

“魏将郑文率部来降,现已至营外。”

诸葛亮羽扇轻摇:

“唤入。”

不多时,一员魏将披甲入帐,伏地拜道:

“罪将郑文,原为魏国偏将军。”

“近与秦朗同领人马,听司马懿调用。”

“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为前将军,而视文如草芥。”

“文心中不平,特来投效大都督。”

诸葛亮尚未答言,忽又闻报:

“秦朗引兵在寨外挑战,单搦郑文将军交战!”

诸葛亮目视郑文:

“秦朗武艺比汝若何?”

郑文昂首道:

“秦朗徒有虚名,某当立斩之!”

诸葛亮颔首:

“若汝能斩秦朗,吾便信汝真心。”

郑文欣然提刀上马,出营迎敌。

诸葛亮率众将登高观战。

但见寨外魏军阵前,一将挺枪大骂:

“反贼盗我战马来此,可早早还我!”

言讫,直取郑文。

郑文拍马舞刀相迎。

二将交锋只一合,郑文手起刀落,竟将“秦朗”斩于马下。

魏军惊散,郑文提首级得胜回营。

帐中,

诸葛亮端坐帅位,面色骤沉,忽勃然大怒:

“左右!将郑文推出斩了!”

郑文惊愕失色:

“小将立功,何故见诛?”

诸葛亮厉声道:

“吾识秦朗多年!汝所斩者,绝非秦朗。”

“鼠辈安敢欺我!”

郑文汗如雨下,跪地拜告:

“此实秦朗之弟秦明也,小将非是有意要欺瞒大都督。”

“实是司马丞相教我如此!”

诸葛亮冷声笑道:

“司马懿令汝诈降,欲为内应,却如何瞒得我过!”

“若不实说,立斩汝头!”

郑文知计已破,泣求免死:

“都督明察!确是司马懿令某诈降。”

“约定火起为号,里应外合。”

诸葛亮神色稍霁:

“汝既求生,可修书一封,教司马懿自来劫营。”

“若擒得司马懿,便是汝之功,还当重用。”

郑文只得修书一封,呈与孔明。

书云:

“今诸葛亮已信某,明夜二更,寨中举火为号。”

“可速劫营,某当为内应。”

诸葛亮览毕,令将郑文监下。

姜维问道:

“都督常年在交州,近年回关中,何以识得秦朗多年?”

诸葛亮摇了摇头,道:

“吾不识得此人。”

众人皆是一怔,纷纷问诸葛亮。

既然不认识,刚刚又为什么说认识。

就单纯为了诈一诈那郑文么?

旁坐的陆逊含笑解释:

“……司马懿用人极慎。”

“若秦朗真升前将军,必是骁勇之辈,岂能一合便被斩于马下?”

“故知所斩非真秦朗,郑文必是诈降。”

众将皆服:

“大都督明鉴万里!”

诸葛亮遂唤姜维、陆逊密议:

“司马懿既用诈降计,我将计就计。”

“伯约可引一军伏于寨左,伯言引一军伏于寨右。”

“待魏军入寨,举火为号,两路夹击。”

众将领命而去。

诸葛亮轻摇羽扇,又唤来一名心腹军士。

附耳低语,如此如此。

军士领命,怀揣密信,趁夜潜往魏寨。

魏营中军帐内,司马懿正观兵书。

忽闻亲兵来报:

“擒获一汉军细作,自称有要事求见丞相。”

司马懿眉峰一挑:

“带进来。”

那军士入帐即拜:

“小人本是蜀人,流落中原,与郑文将军同乡。”

“今郑将军被诸葛亮用为先锋,特托小人献书于丞相。”

言毕,呈上密信。

司马懿展信细观,见信中写道:

“文幸得孔明信任,授以前锋。”

“明日晚间,愿举火为号,为丞相内应。”

“乞尽提大军来劫寨,共成大功。”

字迹确与先前郑文书信无异。

司马懿反复诘问:

“郑文当真已取得诸葛亮信任乎?”

军士从容答曰:

“郑将军本诈降,今孔明疑心渐去,正是良机。”

“且丞相待秦朗厚而薄郑将军,将军常怀怨望。”

“诸葛亮没有理由怀疑。”

司马懿沉吟片刻,忽赐酒食:

“汝且归告郑文,本日二更为期。”

“吾必亲提大军来接应。”

“大事若成,必当重赏。”

军士拜别,连夜回蜀寨禀报孔明。

诸葛亮闻言抚掌而笑,即仗剑步罡,登坛祈风。

但见他将七星剑望空一指,口中念念有词。

祷毕,召诸将听令:

“李严、魏延引一军伏于寨左。”

“庞德、马岱引一军伏于寨右。”

“刘磐引一军断其归路。”

“姜维、陆逊各引精兵,待魏军入寨,即四面合围。”

又唤关兴、张苞吩咐:

“汝二人各引弓弩手三千,伏于寨门两侧。”

“待魏军过半,即万弩齐发。”

分拨已定,

孔明自引亲兵数十,登高山观战。

却说司马懿欲亲率大军劫寨,长子司马师谏曰:

“父亲何故据片纸而亲入重地?”

“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不如令别将先行,父亲为后应可也。”

司马懿从之,遂令秦朗引一万兵为先锋,自率大军接应。

是夜初更,月明如昼。

将至二更,忽阴云四合。

黑气漫空,对面不见人影。

司马懿大喜道:

“此天助我也!”

遂令军士衔枚,马匹勒口,长驱直进。

秦朗率万骑当先,直冲汉寨。

但见寨门虚掩,并无守军。

秦朗心知中计,急令退兵。

忽听四下火把齐明,喊声震天:

左路李严、魏延杀出。

右路庞德、马岱冲到,将魏军团团围住。

秦朗挺枪死战,不能突围。

此时司马懿见寨中火光冲天,只道郑文得手,急催兵接应。

方至寨门,忽听一声号响,鼓角喧天:

左有廖化,右有姜维,两路精兵杀出。

原来姜维早已分兵埋伏,专候司马懿。

关兴、张苞伏弩齐发,箭如飞蝗。

魏军大乱,自相践踏。

司马懿急令后退,又被刘磐截住归路。

那边秦朗陷入重围,陆逊指挥汉兵层层围困。

秦朗左右冲突,身中数箭,正遇姜维挺枪杀到。

二将战不十合,秦朗气力不支。

被姜维一枪刺于马下。

所率万兵,十伤八九,四散逃奔。

司马懿见大势已去,弃盔卸甲,混在乱军中奔走。

忽遇司马师引兵来救,父子合力杀出重围。

回营清点,折兵万余。

大将秦朗阵亡,粮草器械损失无数。

司马懿仰天长叹:

“吾又中孔明之计矣!”

高山之上,诸葛亮观战已毕,羽扇轻摇:

“司马懿经此一败,暂不敢轻出矣。”

遂传令收兵,犒赏三军。

此战之后,魏军锐气尽挫,司马懿更坚壁不出。

司马懿回到寨中,摘下兜鍪,谓众人道:

“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吾辈不能与之正面交战。”

“现在吾已定下屯田策略,就在汉中屯田,然后深沟高垒。”

“慢慢蚕食关中土地,早晚有一天,我们能够收复中原。”

两军就此相持于祁山,战局暂入僵持。

而诸葛亮已暗中调度,准备下一着妙棋。

……

:https://fd。手机版:https://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