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赵行舟果然不负重望,连夜离开这座富丽堂皇的大宅子,回到山上继续带孩子。
赵行舟的离去,再次验证了当皇帝的就没有不信鬼神的,而且是越老越信,年轻时不相信,老了也会信。
萧真让赵时晴陪着赵行舟一起回去,如今的童州,没有一处地方能比山上更安全。
赵时晴没有坚持,山上的大部份人都是她从城门外“捡”回来的,他们是因为信任她才上山,所以她也要对他们负责。
而萧真则留在了宅子里,这一留便是整整一个月!
这一个月来,他也不是一直都在庄子里,他跟着工部官员去了堤坝,几日几夜不合眼,咬了一身包。
一个月后,童州四地的洪水终于退去,通往高平的官道修好,寄居在庄子和山上的百姓,在州衙的安置下,有的去了高平,还有的去了其他地方投奔亲人,也有一些人留在童州,重建家园。
被洪水淹过的田地不能立即耕种,土壤板结,养分流失,虫菌滋生,要经过几年的治理方能尝试耕种,还有的甚至从此再也不能做为农田使用。
因此,灾后重建任重而道远,出动大批人力物力,钱知州和另外三地的父母官联合上了折子,请求免去童州四地五年赋税,高平知州何博,同样也上了折子,高平有大量灾民,朝廷的赈灾粮赈灾款既然没有高平的份儿,那给高平免去赋税总行吧?
何博的折子送到京城,冯恪看后吃了一惊,何博这是转性了?
何博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州,可在冯恪这里却是挂着号的,不仅是冯恪,何博在整个六部以及都察院都是大名鼎鼎,但却不是好名声。
何博此人,说的好听是刚正不阿,说的不好听,那就是茅坑里的大石头,又臭又硬。
文如其人。
但凡何博送上来的折子,都能把人气个半死。
冯恪之所以认为何博转性,是因为这一次的折子里,何博的语气完全变了。
他在哭诉!
哭诉高平有多穷,灾民有多穷,州衙有多穷,他何博更是穷中之穷。
总之,高平原本就很穷,现在又来了很多灾民,虽有善心人士捐助,可是杯水车薪,现在好不容易把灾民安顿妥当了,可总不能让他们饿肚子吧,苦啊,何博苦,百姓苦,高平更苦。
往常看到高博的折子,冯恪二话不说就给打回来,可是这一次,他没有这样做。
高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灾民?
从童州过去的。
而四皇子就在童州。
童州四地减免赋税是应该的,而高平也要免赋税,那这就是四皇子的无能所致。
也不怪冯恪会这样认为,要怪就怪萧真把四皇子的事情封锁的太严。
当然,这也需要黎青的配合。
冯恪手眼通天,但是他现在收到的消息,全部都是萧真想让他知道的,至于那些暂时还不能公之于众的消息,传播范围只局限于几个人,甚至就连童州的其他官员,也只是以为四皇子身体不适。
谁让四皇子自从来到童州,便躲在屋子里不肯出来呢,说他病了,没人怀疑。
于是冯恪便将高平的折子与童州四地的折子一起,送到了永嘉帝面前。
自从四皇子在路上延误行程,永嘉帝便对他非常失望。
原本因为操办年节而对四皇子生出的那一点点父爱,已经在四皇子去往童州后被消磨殆尽。
正如冯恪猜想的那样,看到高平的折子,永嘉帝便面沉如水。
高平的折子允了,但是在永嘉帝心里,给四皇子记上了一笔。
而此时的山上,已经陆续离开了几批人。
韩家大奶奶带着孩子来向赵时晴道别,她们要去高平,韩大奶奶的小姑嫁在高平,她的娘家人目前也在高平,并且已经在高平置了产业,以后很可能会留在高平。
赵时晴想到刚刚收到的消息,说道:“韩老太爷死在了去往高平的路上,韩大少下落不明,不知道有没有到达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