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文化兴盛,从兖州的开始

杨彪见曹彦进来,他神色急切,上前一把拉住曹彦的胳膊,问道:“那新纸,可是你弄出来的?”

曹彦闻言,微微一怔,旋即点头道:“是我。”

杨彪又追问:“批量印书的法子,也是出自你手?”

曹彦坦然应道:“没错。”

杨彪目光灼灼,继续问道:“《万民期刊》,亦是你提议创建的?”

曹彦神色自若,答道:“正解。”

得到一连串肯定的答复,杨彪竟一时有些语塞。

眼前这年轻人,行事天马行空,思维新奇,诸多举措令人眼前一亮又难以捉摸。

就在这时,杂役端着沏好的茶水进来,热气腾腾的茶香弥漫开来,打破了略显尴尬的沉默。

杨彪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喉咙,再次开口:“老夫近日走访多地,发现此地一些制度与汉制有所不同……”

话说到一半,杨彪看向了曹彦。

曹彦点头大方承认道:“是我改良后推行的。”

杨彪嘴角有些抽抽,继续说道:“我还留意到这里的屯田制与早期朝廷推广的有所不同?”

曹彦回到:“兖州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也是我所为。”

杨彪心中惊叹,这年轻人究竟还有多少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曹彦说得云淡风轻,杨彪内心却波澜起伏。

带兵打仗、发明创造、民生改革等等,似乎就没有他不涉足的领域。

曹彦见杨彪突然沉默,微笑问道:“太常,您还有别的疑问吗?”

杨彪揉了揉因惊讶而有些发僵的脸,神色凝重地问道:“老夫想问问,你心中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理想?”

理想,又是关于理想。

曹彦以前就被那三爷子抓住问过理想,这才不得不把“横渠四句”拿出来装逼。

现在又被杨彪问起理想,曹彦只能指着大堂外面的牌匾说道:“可不就挂在外面么。”

“横渠四句”,寥寥数语,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杨彪喃喃自语,反复念叨着这四句话,渐渐陷入了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杨彪才回过神来,眼中已经带着敬佩之色:“后将军的一首诗,令老夫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令人难以想象,你竟有如此宏图大志,老夫佩服,佩服至极!且受老夫一拜!”

说着,杨彪起身就要躬身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