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不敢动,都怕说错

他这番话,明着是打圆场,暗地里却是在拱火,既点出宗室俸禄优厚的现实,又把官员低俸和“该杀”轻飘飘地联系起来,更隐隐将矛头指向了提出“调整”的太子。

朱棣听着三个儿子截然不同的论调,脸上的表情如同笼罩在云雾之中。

老大的话,戳中了现实痛点,道出了底层官员的无奈,也暗示了祖制需要与时俱进的可能,但触碰祖制,兹事体大。

老二的话,铿锵有力,维护了太祖的绝对权威和制度的刚性,充满了杀伐决断的魄力,却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人性与现实。

老三的话,看似圆滑,实则阴险,轻描淡写地将贪腐归结为个人品行,更用宗室优厚的俸禄来反衬官员的清苦是“应当”,无形中在挑拨。

朱棣的目光再次落到那份关于浔洲粮荒和“地瓜”试种的奏报上,老四在浔洲杀贪官是霹雳手段,引新粮则是菩萨心肠。

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在浔洲那一亩三分地上,尝试着解决老大提出的根本问题——开源节流?还是在践行老二的“杀”字诀?

“俸禄……”朱棣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事关国本,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朕再想想。”

他没有表态支持谁,也没有否定谁,但一句“再想想”,已经表明了此事在他心中的分量。

他看向南方,目光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落在浔洲那新开辟的薯田上,老四引进的这“地瓜”,能否成功?产量几何?若真能解粮荒,那浔洲的困局便有了转机,或许也能给这僵持的“祖制之争”,带来一丝新的变数?

“至于浔洲。”朱棣最终下了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