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风雨欲来

每日点卯办公,如履薄冰,回到家中,也惴惴不安,夜不能寐。新政的枷锁和风闻司的阴影,成了压在他们心头的两座大山,日子过得煎熬无比。

浔洲官场,表面上一派肃然,效率似乎提高了,但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是魑魅魍魉的惊惶不安,是贪腐余孽在高压下的瑟瑟发抖和绝望挣扎。

朱高烁用提俸养廉的“糖”,和铁律禁令、风闻司的“鞭”,构筑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吏治新规。

这场静水深流的较量,才刚刚开始。那些心怀不满、走投无路的硕鼠们,在绝望的驱使下,是否会铤而走险?汉王府那令人窒息的沉默背后,又是否酝酿着更大的风暴?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朱高烁对这一切心知肚明,,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到底还有多少招数没使出来。

浔洲新政的文书副本,连同朱高烁那份言辞恳切、数据详实、直指祖制低俸之弊、请求朝廷酌情考量调整官员俸禄的奏疏,一同摆在了朱棣的御案上。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朱棣只是扫了一眼那份关于俸禄的奏疏,便随手将其搁置在一旁,并未立刻召集群臣商议,也未对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提及只字片语。

仿佛那只是一份普通的藩王问安折子。

但浔洲的动静,尤其是“风闻司”的设立,却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朱棣心中激起了远比俸禄改革更汹涌、更危险的波澜。

暖阁内,气氛压抑。朱棣端坐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扶手,发出沉闷的“笃、笃”声,他面前摊开的,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呈上的、关于浔洲新政的最新密报。

其中,“风闻司”三个字被朱笔重重圈出,旁边批注着刺眼的朱砂小字:“构架严密,耳目遍布,直报祁王,监察官吏,形同王之一人的耳目喉舌!”

朱棣的目光死死盯着那“耳目喉舌”四字,深邃的眼窝里,寒光凛冽如冰,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施政,提俸禄、禁贪腐、立规矩,哪怕手段激烈些,在朱棣看来都是“家务事”,是藩王应有的权柄。

他虽有关注,却未必会过多干涉,但设立一个独立于朝廷体系之外、直属于藩王本人、专司监察刺探的“风闻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