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在泰西

“泰西那里果然艰险啊!”

“这才几年,就死回来这么多鬼。”

阴间的“罗马城”中,

前来视察地方工作的上帝见到了几位被放生到泰西,辅佐自己那位毫无血缘的儿子的故人。

他们才在泰西发光发热没多久,便因为各种意外,不幸死回了距离最近的“罗马”。

有个从中原外派而来,年轻些的墨家弟子愤愤不平的说

“那些被罗马称之为‘塞尔蒂’的家伙,果然是野蛮至极,一点礼义也不讲!”

“亏我先前以为,他们崇尚自然,有沟通万物之灵的传统,同太平道的教义颇为洽合,把他们当半个人看呢!”

“谁知道前头交换了物资,后脚便带着人过来劫掠!”

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

便是在战斗过程中,他奋力杀了十来个蛮夷,狠狠地发泄了一番胸中怒火,随后才死回罗马。

作为泰西之主的鸽子就笑话他,“天真的小子!”

“文质相较,西海比不上中原,而罗马又比不上西海。”

“泰西那些家伙,都被罗马人嫌弃为蛮族了,你怎么还会对他们抱有额外期待?”

转过头,

鸽子又对本体说,“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先秦之时的君子,面对类似的境遇,做事可比你们这些后来者妥帖多了。”

旁边“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罗马先帝屋大维自动忽略了某些自己不喜欢的言论,询问前些年死下来的李维道

“是这样的吗?”

对方很是尴尬的回答,“……这个我还不明白。”

李维,

是罗马帝国的著名历史学者。

年轻时虽然同屋大维有些交情,但心里却不愿意放弃共和的理念。

但铸成大业后,

屋大维展示出了作为开国之君的宽广胸怀,并没有责怪李维的守旧,还聘请他担任两位外孙的教师。

深入学习过诸夏思想,对其国家制度有所了解的屋大维知道,“历史”在漫长的时光,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他既然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强大的帝国,便要编织起属于这个帝国的历史。

他要做史册中的先行者、毫无疑问的领袖,

而他的后代则要做那明了前路来源,继续探索未来的承接人。

为此,

屋大维还效仿诸夏,设立了专门的史官,让他们记录自己统治以来的各种事物。

只是这种新鲜玩意儿,并没有引起罗马贵族的重视,他们甚至觉得

做过的事,

说过的话,

还要再找人将之写一遍,封存起来,这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又或者,

奥古斯都是在找理由,为自己招募专门的侍官,在已然被其架空的元老院外,再设立新的决策中枢。

哼,

别以为他们不知道,东方的诸夏人曾设立过名为“中朝”的玩意儿!

而对在李维这边,

他虽为之感动了一二,但一抹脸,这人就去写了一本《罗马建城以来史》,表达了自己对共和的思念之情。

于是屋大维就把外孙的史学老师换了个人。

等李维发扬学者那“什么都想了解一下”的本性,从而解识了一个太平道道士,获得死后入冥土的殊荣后,

他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便被急缺人手,饱尝牛马之苦的先帝一把抓住,顷刻炼化。

“提比略怎么搞的!”

“即便朱庇特的光芒一时无法消退,他就不知道私下联络一些道士,为我超度几个能干的家伙下来吗?”

隔壁属于秦人的冥土多么热闹,

只有罗马这里空空荡荡,大部分的事情还要自己这个老人来处理——

虽然权力对屋大维这样的君主来说,是一种十分美味的“食物”,可以滋补得七老八十的人,仍旧拥有着雄心壮志。

但畅享权力美味的前提是,头顶上没有压着一位真正的神灵。

有了约束,

有了限制,

掌握权力对死鬼来说,就显得没滋没味起来。

所以,

屋大维一有机会,就要去梦中骚扰同样超长待机的继承者提比略,让他想办法为自己减轻压力,并供奉更多的东西下来。

天可怜见,

伟大的奥古斯都刚刚死下来时,还因为罗马没有为先人烧供祭品的习俗,忍受过几天的饥饿。

后面又因为提比略烧纸的业务不够熟练,收到过不少劣质物品。

若没有上帝的庇护,他在阴间连个房子都没得住!

而秦明这个生前效力于罗马,死后让子孙带着衣冠,返回故乡安葬的奥古斯都臣子,每年受到的贡品都比自己多!

屋大维想吃点好的,都得去秦明那里蹭饭!

真是越想越气!

“没用的史官!”他指着李维抱怨了一句,然后又在鸽子的催促下,以七十六岁寿终正寝者的身份,去往处理文书的阴司中老骥伏枥起来。

李维看着他离去,脸上满是委屈。

这老东西对人提起要求来理直气壮,却没考虑过自己能流畅的诸夏典籍,是因为曾去过东方留学。

而自己,只是个纯正的,对诸夏历史不甚了解的罗马学者罢了。

唉,

谁能想到,

活了快八十岁,死了还得努力学外语给互相看不顺眼的老上司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