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使命必达

又一周后,12月7号下午,酒泉。

旷野上,寒风吹得人脸上跟针扎似的。

因为最近这几天,日子比较特殊,所以老爷爷等领导都没来。

火箭军的四爷亲自到场,科研团队这边则同样是钱院长领衔,大家都穿着军大衣,顶着寒风,相互聊着工作。

这边相对干燥,要不然就这温度肯定下雪,这都零下5度了。

面前的大空场,就是新建的发射中心。

火箭、卫星的总装厂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是搭建一个发射架,作为测试用途还是没问题的。

领导们身后不远处,就是刚刚建好的发射中心行政楼。

大楼有四层高,占地两千平,正对远处的发射场。

远处大约三公里外,发射架旁边竖着一枚大导弹,跟蓝星那边5型洲际快递长得差不多。

当然研发历程跟蓝星那边有区别,那边因为要应对外部威胁,当时不是老大哥跟咱翻脸了嘛,鹰酱又属狗脸的指不定什么时候咬咱一口,所以那边是先全力研发导弹。

后来蓝星那边的二号运载火箭,其实是在5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研发的,发动机都是一样的,这边则是属于同步开展。

说起这个,蓝星那边是真的难啊。

大帅哥带着他的学生们,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

一开始是仿造老大哥提供的R-2型导弹,其实以大帅哥的水平,说是仿造,顶多就是参考一下,在鹰酱那会儿,大帅哥就参与了鹰酱家的导弹研发,心里早就有底了。

在俄方资料销毁,工程师全部撤走后,仅三个月就造出了第一枚导弹。

但那只是一款近程弹道导弹。

顺带提一句,当时老大哥提供的R-2型导弹,也只是他们在R-1导弹(其实就是汉斯喵的V2)的基础上改进的,带队的总工程师,就是现在在太原理工当教授的,一位名叫科罗廖夫的“罪犯”。

R-2型导弹,射程才600公里,跟洲际导弹的距离,就像它们之间的射程差距一样大,后面的路都是钱院长带队一步步走过来的。

可以想象他是有多伟大。

而这一世界就好太多了,有王顺和同志带过来的全套技术资料,以及各种子项目的生产工艺,在汉口那边的超级锻压机初步投入使用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再加上研究经费也比蓝星那边多很多,所以不光是航天方面,很多科研项目都遥遥领先西方。

基本已经达到蓝星那边60年代的水平,也就是领先西方至少20年。

且看行政楼二楼楼道的护栏上,挂着老爷爷的相片,还有一句标语:一定要永远保持对西方的领先!

同样的标语,在科院下辖的各个研究院那边也有,老爷爷亲笔题写的。

对比蓝星那边刚开始时,用铁皮搭成的棚屋,现在的各大研究院所在地,单说研究环境,不输欧美。

要说研究设备和理念之类的,那就领先这一时期的欧美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