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淮抬眼,朝许六月望去,却并不说话。只用眼神询问许六月,是何想法?
“这几年,万福村的生活条件越发好了,人口也越来越多。能够读得起书的孩子,不少。可偏偏,村子里连一个学堂都没有。要想上学,还得起早贪黑去别的村子走读,着实不便。
早在去年开始,我便有心在万福村建个学堂。只可惜,那会儿我琐事儿缠身,腾不开身来。后来,又想着要去京都,长期不在万福村,这计划只能搁浅。现如今,既然陆先生决定留在万福村,那建学堂的事儿,就交给陆先生吧?”
说罢,又道:“我在村尾这边,还有十几亩地没用。我走以后,就有劳陆先生跟我义父,还有杨师傅他们商量一番,把学院建出来。到时候,你就当个院长,再请几个夫子回来,把学堂好好办下去。”
第924章 :创建学堂
“我今夜会连夜将学堂的大致图纸画出来,也会点明学堂日后应该往什么方向去发展。到时候你们参考参考,有用得上的地方就用,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就改动。但有一点儿,我需要特别说明。我认为,我们的学堂不应该只注重学识上的培养。
毕竟,真正能通过科考之路成为朝廷栋梁的人,并非大多数。我不希望我们学堂的人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应该灵活应变,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谋得生存。所以,咱们的学堂除了有教人读书写字儿的夫子外,还应该有别的夫子。
譬如,专门教学生们打算盘的夫子?教姑娘们做女红的夫子?以及教学生们烧菜做饭的夫子。届时,根据大家伙儿的需求,想学什么技能,就去哪个夫子身边待着。如此,即便不走科举之路,也能学得一门好手艺。
算盘打得精,又能识得几个字儿的,以后可以做掌柜,做管事儿,做账房先生。我名下的产业这么多,缺的就是人才。退一万步说,即便当不了掌柜和管事儿,那么就是去大户人家做个书童,也比当普通的小厮要有前程。
学烧饭做菜的,可以去当厨子,也可以自己开个小食肆。怎么的,都比看天吃饭要强!至于那些学女红的,就更不必担心了。咱们自己就有绣坊!只要她们的手艺好,人品好,绣坊自然是会收她们的。
就算她们不愿意来绣坊,也能自己在家接一些活儿。给旁人做衣裳?自己绣点手帕去卖?哪一样不能挣钱?关键啊,还是看她们自己!”
言毕,许六月又道:“对了!咱们学堂收学生,可不能光收男娃。若是有女娃想念书,咱们也得收。特别是学技能的,哪怕是个四五十岁的大叔过来,咱们也一样教。”
许六月的这个模式,完全就是现代技术学院的模式。
走科举之路固然是一个选择,但学会一门技术,以此谋生,也不失为好出路。
陆淮双目发光。
许六月的想法,令他感觉十分新奇。虽说在此之前,他从未听说过这样大胆的做法。但当他听完了许六月的话后,竟也有几丝跃跃欲试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