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页

之前几次交锋之中都和雨果碰撞出火花的“纽约邮报”标题十分直接,“自毁式选择,名利场迷失方向”,他们认为雨果现在对于自己的票房号召力过于有自信,选择了“生死时速”是有原因的,“低廉片酬所换来的势必是兰开斯特对剧组的话语权,布洛克和迪卡普里奥的加盟都可以看到兰开斯特的身影”,评论表示,雨果这是在逐渐朝着制片领域伸手,显示出自大狂傲的一面,连续四部作品的成功显然让雨果彻底迷失了方向,“这将会是一场灾难。”

整体而言,专业媒体都普遍不看好“生死时速”的发展前景,甚至认为这是比“低俗小说”还要可怕的一场灾难,毕竟“生死时速”就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电影,如果票房失败了,那就是一切失败了,没有给雨果演技发挥功力的空间,也没有其他回旋的余地,票房定生死。

当尼古拉斯·麦克伦翻阅着这些新闻报道时,不由觉得十分有趣,看着媒体同行们打着为雨果着想的旗号,然后不断向雨果狂轰乱炸,直接证实了他和雨果之间对于这些媒体的讨论和判断,这对于尼古拉斯来说,实在是别有风味的一副景象。

这些新闻报道一个个分析得都十分给力,彷佛雨果真的面临一个十分可怕的糟糕局面一般,但尼古拉斯却是一眼就注意到了,所有媒体都没有提到“生死时速”的剧本问题。虽然目前剧组没有公布详细内容,但故事梗概就足以看出这个剧本的新意了,这也是雨果愿意选择这个剧本的最重要原因,但却偏偏被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忽略了。

所以说,媒体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他们追逐事实,但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位置所折射出来的观点,却都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具有强烈的欺骗性,即使尼古拉斯自己就是这个行业中的一员,也不由觉得兴趣盎然。

不过,尼古拉斯注意到了一个很特别的景象,他很确定,其他媒体同行也很快就会注意到了,即使这一次注意不到,下一次也势必就会完全浮出水面了。

第683章 人脉初显

上一次,“纽约时报”对于雨果选择了“低俗小说”大发雷霆,严厉斥责这是一个“愚蠢选择”,但这一次,“纽约时报”却是把大部分火力都收敛了,显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面貌。

“纽约时报”以“与众不同的选择彰显兰开斯特独特眼光”为标题进行了报道,这与之前针对“低俗小说”的报道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身的一个面貌。

在评论之中,“纽约时报”的首席影评人阿蒙德·坎比表示,“‘生死时速’并不是一个会让人惊呼‘完美选择’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投资成本,这部作品都找不出太多亮点提供人们去表示期待,但也许这就是兰开斯特的独到之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剧本的创新和特别,这也是许多演员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辆时速低于五十英里就会爆炸的巴士,在洛杉矶这座随时都可能会因为堵车而陷入恐慌的城市里行驶,故事到底会如何发展呢?是英雄站出来拯救这座城市,还是功亏一篑造成城市的巨大灾难。

兰开斯特清晰而准确地挑选了一部最适合自己的作品,也许他不具备施瓦辛格一般强壮的身体,也不具备布鲁斯·李一样矫健的身手,所以他没有办法像传统动作电影男主角一般带给人们拳拳到肉的血腥刺激,但在他身上那种专注、刚毅、凌厉的气质却能够和‘生死时速’迸发出无限火花,令动作电影产生不一定的新鲜气息,这无疑是一部令人期待的作品。”

很难想象,撰写出这篇评论的影评人和在两个月前当雨果确定出演“低俗小说”时大骂不已的那名影评人,居然是同一个人,阿蒙德这位目前“纽约时报”的当家影评人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可以看得出来,阿蒙德是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之中找到了唯一的漏洞——剧本创新,然后以这一点为基础,对雨果的选择表示了支持。阿蒙德明智地避开了“生死时速”所有的不利局面,只是用剧本抓住核心,然后将雨果的气质结合起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做法,这对于“纽约时报”的广阔群众基础来说,无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可是,为什么“纽约时报”的态度会在两个月之内又如此翻天覆地的改变呢?

其实如果仔细回顾一下“纽约时报”之前的态度,就可以发现,他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雨果的作品都是比较苛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