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天的低潮之后,“低俗小说”的威势开始不断往上攀升,最开始的四篇影评发展到四天之后,已经演变出了十九篇影评,超过了得到法国人热捧的“玛戈皇后”,成为第四十七届戛纳电影节开幕以来讨论最多的作品,这也是难得一见的景象,毕竟这里可是法国人的主场。
客场作战的“低俗小说”成为热议的焦点,这也更加说明了这部电影所引发的热潮,一直到此时,电影人的回馈才和媒体的反应、观众的追捧走到了同一轨道之上。
伴随着媒体评分的数量越来越多,“低俗小说”的综合评分也逐渐开始回落,真实地体现出目前在戛纳的媒体对于“低俗小说”的看法,满分四分的评分系统之中,十九家媒体的综合评分达到了三点一分,可以称得上是备受追捧的佳作。但即使如此,这依旧不是最高的评分。
戛纳电影节官方场刊的综合平均分表现之上,依靠“蓝白红三部曲”奠定了自己影史大师地位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今年的炙热竞争之中依旧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去年“蓝”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今年二月份“白”又拿到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现在,“红”在戛纳电影节上映之后又以三点五的超高平均分一路领跑,成为金棕榈奖的最强有力竞争者,让不少媒体都惊呼,难道克日什托夫要在一年时间内在三大国际电影节都完成获奖的壮举?
除了“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之外,其他几部作品的竞争都相对比较激烈,“玛戈皇后”依靠着法国本土媒体的强大力量,以三点三的评价占据了目前第二的位置;排名第三的则有些意外,不是“低俗小说”,而是昨天首映之后立刻收获了媒体盛赞的“活着”,三点二的高分一举超越了一众竞争对手,成为了最终奖项有力的竞争者之一;拿下了三点一评分的“低俗小说”则只能暂时位居第四名。
除了这四部作品之外,俄罗斯的“烈日灼人(burntbythesun)”,法国的“亲爱的日记(deardiary)”也都有十分不俗的评价,最重要的是,目前戛纳电影节还有三天才结束,之后还有会什么精彩的作品出现,依旧无法预测。届时这个平均分排名说不定还是会发生变化。
可以看得出来,今年戛纳电影节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佳片云集,竞争格外激烈。
“低俗小说”在媒体的一片盛赞之中,依旧没有能够表现出绝对的统治力,这也是电影节的一个特色:经典佳作层出不穷,你永远意识不到明天是否会出现一部惊艳影史的作品。
尽管“低俗小说”没有能够在媒体评分上称王,但一方面也是因为“低俗小说”的影评数量远远超出竞争对手,某种程度上也是拉低了平均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场作战的因素,目前最受追捧的“红”是意大利作品,“玛戈皇后”则是法国作品,相对而言,来自中国的“活。着”和来自美国的“低俗小说”自然就处于劣势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热必死”这样的定理在戛纳电影节往往都是十分灵验的,由于评委会评选制度的特殊性,媒体评分并不具备绝对的参考价值,所以最终奖项的走势依旧是扑朔迷离。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不喜欢“低俗小说”的也是大有人在的。
正如罗杰·埃伯特在自己的影评中所说,“低俗小说”的创新和大胆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喜欢的人推崇至极,厌恶的人则会鄙夷无比。
法国的老牌专业电影杂志“正片(ositif)”就对这部电影不敢苟同,“担任编剧兼导演的昆汀·塔伦蒂诺似乎一直在强调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希望对影片加入更多的个人影响,这就导致了电影的某些片段——特别是涉及到了血腥暴力和同。性。强。奸的内容,带来了强烈的不适感,就好像是在直接攻击社会上那些害怕失去名誉的公众人物一般,期待从冒犯这些‘公众人物’的桥段上带来创意和新奇,但结果却导致了激烈的恶心反应。
也许这不是种。族。歧视或者大屠杀之类具有强烈道德谴责的作品,但其主题和立意也必须遭受批判,令人无法苟同。”
不仅是“正片”,来自意大利的杂志“电影(fil)”也是如此,这本杂志在意大利的地位就如同“电影手册”之于法国一样,曾经是战争之后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土壤。
“‘低俗小说’杂乱无序地将无数暴力血腥场面拼接起来,除了电影叙事结构上的新奇之外,整部电影就如同作品名字一般,只是在二手书店角落里隐藏着的低俗小说,记载着不堪、低俗、下流的无聊文字,不知所云之余,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