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1页

即便是左相,也无权直接调动任命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与鸿胪寺卿这四个衙门的第一主官。

但是,左相对这四个衙门四个主官之下的职位,有极大的掌控能力,只要方运想要调动主官之下的官员,无论是其他官员还是国君太后,在正常情况下,都会同意,除非方运任命的人有大问题,或者涉及到利益之争。

方运并没有进行过于激烈的人员调动,只任命了三人。

曾经担任过礼部左侍郎的赛志学,调任吏部左侍郎,成为吏部的二把手,因为赛志学履历丰富,从职位上算是平调,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曾经担任济县县令的蔡禾,后又在密州任知府,并在礼部任右侍郎,后来被调到翰林院担任闲职。方运再次将他调回礼部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右侍郎,是礼部排名第三的官员。这个任命,同样无人反对。

第2418章 不平静的一天

曾经在江州任大都督,后进兵部任职的于兴舒,被方运调往鸿胪寺任少卿。

鸿胪寺主要负责外事,比如出使各国,比如接待外宾等等,和于兴舒的军方身份几乎毫无关系,一些人表示反对。

方运表示景国已经逐渐强大,对外事务需要一个果断强硬的官员,拥有军中经历的读书人,才能适应景国的发展。

众官讨论之后,即便是一直反对方运的吏部尚书盛博源也表示方运所言非常有道理,这才平息质疑。

景国亦有一个小插曲,圣院礼殿派遣一位大学士入驻景国礼部,说是宣扬礼教。此事常有,而且行事低调,众人没有太在意,只当是礼殿的普通举动。

个人报告之事,之后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但许多人不知道,方运根据左相阁官吏的个人报告,陆续调走一些人,并把密州和象州的能吏调入左相阁。

由于这些官员最高不过是八品的小官吏,而且只有五人,连一直盯着方运的监察院都懒得在意。

监察院的御史,向来是各个派系的武器,往往由他们刺出派系斗争的第一剑。

在没有找到重大问题之前,皇室之人不会蠢到胡乱攻击。

更何况,监察院中的御史也有众多清流,方运虽然与他们没有多大的交情,但凭借文治武功,过半的御史天然支持方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