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回想三分钟,想不出来,放弃了

我想起来了!我想说的是:

本章申明,没有不尊重峨眉山猴子的意思,只是借用了这个网络梗!如有冒犯,下次去峨眉山给猴猴送桃吃!

第19章 准备升官(二)

【苏轼在庐山玩了一趟,接下来自然是直奔此行的目的地筠州,毕竟看弟弟才是他的头等大事。】

【我们先前提到过,苏轼乌台诗案出事以后,苏辙上奏纳官救兄,后来被牵连贬到江西筠州做一个监盐酒税的基层小官,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负责相关财政税收的基层官员要干的事情也是相当繁琐。苏辙每天的任务,就是早早地起来,坐在商品交易区,类似于我们今天菜市场的地方,和那些小商小贩讨价还价,沽酒、收税,一分一毫地计算应收的钱,然后挤出时间到买酒卖盐的铺子巡视。】

【宋朝那些文人向来有些臭毛病,他们大部分人是看不起这种又辛苦又没地位的小官的,甚至有时候这种官职就是专门留给那些犯了罪的官员去干,但是殊不知,这些基层小官有时候就像连接百姓和政策的细胞,没有他们干实事,再高屋建瓴的政策也无法实施。】

画面里的苏轼已经到了弟弟的住处,但是弟弟不在,弟弟要去上班。

迎接他的是三个侄子,苏轼站起来四处看了看,惊讶地发现,弟弟住的地方比自己还破!

【据苏辙自己的记录,他在筠州做官的时候上班是没有陆路的,他每天需要划着一艘小船去上班,想必他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坐上这条小船的时候,心情一定跟去上坟差不多。不过我们小苏从小就是个情绪稳定的孩子,即便在筠州做个苦逼兮兮的打工人,每天也是尽职尽责,常常忙了一天心力交瘁,回家倒头就睡。】

画面里的苏轼等呀等,等到蜡烛燃了一大半,才终于在快睡着前等到了日思夜想的弟弟。

兄弟俩喝了几口小酒,互相交代了一下近况,苏轼开始制定自己在筠州附近的出游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