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刘备:朕不想当高祖,也不想让阿斗

洛阳,春深似海。

宫墙内的梨花开得正盛,如雪般覆盖了飞檐翘角。

微风过处,花瓣纷扬,落在太极殿前的青石板上。

几只黄鹂在枝头跳跃,啼声清脆,为这庄严的宫阙添了几分生气。

刘备此时已从河南巡县回来了,历时将近三月。

他心情大好,不仅仅是因为河南民生恢复的很好。

更重要的是,他乐见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把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条。

尤其是梁王刘理,年纪轻轻,表现得十分出色。

这令身为父亲的刘备,感到十分地欣慰。

此刻,他正在后花园的凉亭中,面前摆着一张紫檀木案几。

几上陈列着几样西域进贡的珍馐——

一盘晶莹剔透的葡萄,一碟蜜饯无花果,还有一壶葡萄酒。

身后两名宫女执扇轻摇,送来阵阵凉风。

“陛下,李相求见。”

内侍轻步上前,躬身禀报。

刘备正拈起一颗葡萄放入口中,闻言微微颔首:

“宣。”

不多时,李翊身着紫色官袍,步履稳健地穿过花径而来。

行至亭前,整肃衣冠,深深一揖:

“臣翊参见陛下。”

刘备抬眼望去,脸上露出笑意:

“子玉来了,不必多礼。”

“来,陪朕坐坐。”

他指了指对面的席位,“尝尝这西国的葡萄,甚是甘甜。”

李翊再拜谢恩,方入席而坐。

他见刘备神色愉悦,心下稍安,却也不敢贸然提及政事。

只顺着刘备的话道:

“臣闻西域葡萄自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原,然品质终不及原产地。”

“陛下今日所享,想必是龟兹国新贡?”

“正是。”

刘备点头,将琉璃盘向李翊推了推。

“子玉也尝尝。”

“朕记得你曾言,治国如品葡萄,不可急功近利,需待其自然成熟。”

“此言甚美。”

李翊恭敬地取了一颗,细细品味,道:

“甘而不腻,汁多核小,确是上品。”

他转念一想,曹丕就很喜欢吃西域进贡过来的葡萄。

葡萄串几乎不离手的。

但西域诸国,一般都是向中原政权朝贡。

曹丕这辈子怕是没这口服了。

刘备闻言大笑:

“子玉此言,倒令朕想起当年在徐州最艰难时,连寻常瓜果都难得一尝。”

“如今坐拥天下,反倒怀念起那段清贫岁月来。”

他目光悠远,似在回忆往昔。

李翊察言观色,见刘备心情甚佳,便斟酌着开口道:

“陛下仁德,天下归心。”

“今年年初,臣奉诏随驾巡视河南诸县。”

“见百姓安居,市井繁荣。”

“较之章武初年,已是大不相同。”

刘备心念一动,当下已猜到李翊来此的目的了。

“是啊,河南诸县已复旧观。”

“洛阳城外,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城内商贾云集,百工竞巧。”

“尤其颍川、汝南等地,学堂复兴,士子诵经之声不绝于耳。”

“百姓皆言,朝廷仁政,方有今日太平。”

“朕每闻此语,亦是感慨万千。”

说着,面露欣慰地看向李翊,表扬道此:

“此乃众卿之功也。”

“朕只是顺应天命,不敢独贪这参天之功。”

言罢,举杯轻啜一口葡萄酒。

李翊见话题已近正事,便顺势言道:

“陛下圣明,臣今日觐见,正为商讨伐吴事宜。”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奏章,双手呈上。

“益州密报,曹魏境内南蛮复叛,攻占键为、朱提数郡。”

“曹丕调兵遣将,疲于应付,短期内无力北望。”

刘备接过奏章,却未立即展开,而是放在案几一角,淡淡道:

“南蛮反叛之时,朝中早有计较,南中叛得倒也快。”

“子玉之意是?”

李翊深吸一口气,直言道:

“臣以为,此乃天赐良机。”

“魏国既困于南蛮,吴国孤立无援。”

“我大汉正当兴兵伐吴,一举平定东南!”

亭中一时寂静,唯有风吹花瓣落地的细微声响。

刘备凝视着杯中酒液,良久方道:

“子玉啊,朕知你心系天下,然河南初定,民生尚需休养。”

“此时兴兵,恐非良策。”

“陛下此前巡行河南之时,也看到了那里的民生。”

李翊拱手道,“虽仍不及当年之盛,但已基本复了旧观。”

“国家的军粮储备还算充足。”

“且我军养精蓄锐多年,将士求战心切。”

“若错失此机,待魏国平定南蛮,吴魏再结盟好,则我大汉又将陷入两面受敌之境。”

“岂不闻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刘备闻言,站起身来。

走到一株盛开的梨花前,轻抚花瓣。

“花开花落,人生几何?”

“朕若能在有生之年见天下归一,倒不失在人间走一遭。”

“只是有些事,即便是子玉你也不会明白的。”

李翊亦起身,深深一揖:

“陛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今曹魏内乱,吴国势孤,乃天赐良机。”

“今日失之,悔之无穷矣。”

刘备转过身来,凝视李翊良久,忽然笑道:

“子玉啊子玉,世人皆道朕固执倔强。”

“现在看来,你比朕固执的多。”

他走回案几前,拿起那杯未饮尽的葡萄酒,一饮而尽。

“好!子玉今日三番五次来谏朕,朕若再不允。”

“倒显得朕不纳忠言了。”

“明日早朝,便与众卿商议伐吴之事吧。”

李翊长舒一口气,道:

“既如此,臣这便下去准备相关事宜。”

刘备扶起李翊,温言道:

“不急。”

“今日春光正好,陪朕再饮几杯。”

李翊从之,坐下陪刘备简单喝了几杯。

……

次日,早朝。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刘

“众卿可有本奏?”

刘备声音平静,目光扫过群臣。

李翊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臣有本奏。”

刘备微微颔首,“讲。”

李翊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

“昨日臣与陛下议及伐吴之事。”

“今曹魏困于南蛮,吴国孤立无援,实乃天赐良机。”

“臣请陛下决断,兴王师,伐东吴,争取早日一统天下!”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骚动。

刘备不动声色,只是轻轻敲击案椅,目光扫过群臣问:

“众卿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

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瘦的官员便急步出列:

“臣以为不可!”

众视之,乃京兆尹杜畿也。

杜畿,字伯侯。

出身于京兆大姓的杜氏。

此人颇有才干,为政有道。

既宽惠爱民,又清静无为。

地方政绩极为出色。

没过几年便被升任到了洛阳当京兆尹了。

杜畿持笏正色谏道:

“我朝新立不过六载,河南、关中初定,民生尚需休养。”

“此时兴兵,恐非良策。”

宗正刘琰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