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司马懿自街亭兵败后,虽损兵折将,却借机除去了政敌夏侯楙。
在军中威望反增。
只因军中能与司马懿抢话语权的人更少了。
这日升帐议事,司马懿谓诸将道:
“诸葛亮虽得街亭,然其分兵把守,主力分散。”
“吾欲自引大军佯攻陈仓,牵制齐军主力。”
“另遣奇兵偷渡渭水,奇袭郿县,断其粮道。”
“不知诸公意下如何?”
言未毕,帐下一将挺身而出,声如洪钟:
“某愿引本部兵马,渡渭水取郿县!”
众人视之,乃乌戈国主兀突骨也。
其人生的面目狰狞,披鳞带甲,宛如凶神。
司马懿大喜:
“国主英勇,正可当此任!”
遂令其引本部三千藤甲军、三千蛮兵出兵。
临行又不忘嘱咐:
“渡河之后,速取郿县,不可恋战。”
兀突骨率军至渭水畔,但见河水湍急。
蛮兵解甲渡河,困乏者竟坐甲冑之上,浮水而过。
对岸汉军巡哨见之,急报守将。
汉将赵平引千余人出营迎敌。
见蛮兵状若鬼怪,心下骇然。
急令放箭,谁知箭矢射在藤甲之上,纷纷落地。
刀枪砍刺,亦难进入。
蛮兵挥舞利刀钢叉,势不可挡。
汉军大溃,败回大寨。
赵平急见诸葛亮,具言渭水怪事。
诸葛亮闻报,蹙眉问左右:
“此是何方兵马,竟能刀枪不入?”
李严出列答道:
“禀都督,某在南中时,闻深南之地有一乌戈国。”
“其国主兀突骨,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食。”
“身长鳞甲,刀箭难伤。”
“其部下谓之藤甲军,所穿甲冑乃山涧青藤所制。”
“浸油十余遍,轻巧坚韧,渡水不沉,刀剑难入。”
帐中诸将皆露惊色。
诸葛亮羽扇轻摇,忽问:
“前者马超将军镇守关中时,岂非败于此军之手乎?”
众将默然。
马岱出列道:
“诚如都督所言。”
“兄长起初确曾败于藤甲军,此军凶猛异常,非寻常方法可破。”
诸葛亮羽扇轻摇,颔首笑道:
“既如此,吾欲亲往一会此异族之军,观其虚实。”
言未毕,镇西长史陆逊急出谏曰:
“都督不可!身为一军统帅,岂可以万金之躯轻犯险地?”
“且观兀突骨孤军偷渡,其意必在袭取郿县,断我粮道。”
“某有一策:可遣一偏师阻其去路。”
“主力仍固守陈仓,与司马懿对峙。”
“待来年春暖,魏军粮草不济,自然退兵。”
此前说过,汉军的战略跟魏军战略是不同的。
魏军是直接从汉中出兵,补给线很短,所以即便是进攻方相对损耗也没那么大。
而汉军在关中屯兵,补给线拉得很长。
所以边疆是不会屯重兵的,遇着紧急战事,都是临时派兵过去。
这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边陲武将拥兵自重。
这样一来,对汉军而言,
防守反击,性价比肯定是远比主动进攻要好得多。
当然,古代打仗,本身就是防守方比进攻方有优势。
不论是诸葛亮还是陆逊,在对待魏军犯境的态度上。
他们都推崇通过防守,减少汉军战损比,以此来消耗魏国的粮草。
因为蜀道艰难,粮草是无法长期供应的。
这也符合《孙子兵法》里的“避实就虚,以强击弱”的理念思想。
显然,粮草就是魏军的命门。
汉军针对这一点做文章,就很容易收拾魏军。
诸葛亮闻言颔首,目露赞许之色:
“……伯言此策甚善。”
诸葛亮只比陆逊虚长两岁,两人相识时间虽不长。
但性情相投,又都懂军略。
所以私下里关系处的还不错。
“然藤甲军凶悍,寻常将领恐难抵挡。”
诸葛亮话锋一转,问帐下众人道:
“谁敢引兵去破藤甲军?”
魏延应声而出:
“某愿往!必斩兀突骨首级献于帐下!”
马岱亦请战:
“某此前随兄长镇守关中,与蛮兵交过手,熟知蛮兵习性。”
“愿助文长一臂之力!”
庞德慨然道:
“某亦愿往,请都督准某同行!”
诸葛亮观诸将,微微摇头:
“公等皆万人敌,勇武过人。”
“然破藤甲军非独恃勇力,更需智谋。”
说着,他目光转向陆逊:“
伯言既献此策,可愿亲往破敌?”
陆逊整衣正冠,躬身道:
“逊蒙李相爷知遇之恩,陛下厚待,常思报效。”
“今能为国家效力,荣幸之至。”
“愿领兵往破蛮兵!”
诸葛亮大喜,即拨精兵五千与陆逊。
令马岱、庞德副之。
又嘱咐道:“藤甲坚韧,刀箭难入。”
“伯言需以智取,不可力敌。”
陆逊拜谢:
“谨遵都督教诲,逊已有破敌之策。”
魏延见状,诸葛亮任用马岱、庞德。
对他这个新来的却不重用,笃定诸葛亮故意为之,是轻慢自己。
遂面有怏怏之色。
诸葛亮心思敏锐,察觉到了,抚其背曰:
“……文长勿忧。”
“陈仓乃必争之地,司马懿亲率大军来攻,正需汝这般猛将助我守城。”
“来日与魏军决战,尚需汝冲锋陷阵。”
诸葛亮之所以重用马岱、庞德、陆逊三人,也是出于政治考量。
江南新定,李翊提拔起陆逊为首的大族,本就是为了安抚江南人。
如今又是他保举其来关中前线的,诸葛亮焉有不重用之理?
而马岱、庞德则是前雍凉都督马超的旧部。
对待这些老臣,诸葛亮需要采用宽厚的态度,才好让他们尽心竭力为自己办事。
至于魏延,
诸葛亮与他接触时间虽然不长,但发现这人脑子不太好使。
有些冲动,经常跟同事吵架。
诸葛亮哪敢将他单独外派出去?
还是将他单独留在身边,自己时时监护着,这才放心。
听完诸葛亮的解释,魏延这才释然,抱拳道:
“延愿随都督守城,必教司马懿不得越雷池一步!”
陆逊领了诸葛亮将令,率五千精兵星夜兼程,赶至渭水北岸。
登高望远,但见蛮兵营寨连绵,藤甲映日生辉。
陆逊谓手下诸将道:
“蛮兵虽勇,然无谋略。”
“吾欲骄其心,徐徐诱之,方可破敌。”
遂唤马岱近前,吩咐道:
“将军可引一千兵马,前去挑战。”
“许败不许胜,败后望插白旗之营寨退却。”
又唤庞德近前,吩咐道:
“将军伏于林中,多设旌旗以为疑兵。
马岱领命而去。
这边兀突骨正与部下商议军情,对众俘主道:
“司马丞相常言,诸葛亮多用巧计。”
“凡到之处,俱是埋伏。”
“今后交战,但见山谷林木茂盛处,切不可轻进。”
第一俘主答曰:
“……大王明鉴。”
“我等自入中原,已知中国人多行诡计。”
“愿依大王号令,我等在前厮杀,大王在后指挥。”
正议间,忽探马来报:
“汉兵在渭水北岸立下营寨。”
兀突骨即差二俘长引两千藤甲军渡河挑战。
马岱依计出迎,战不数合,佯败而走。
蛮兵恐有埋伏,不敢穷追,收兵回营。
兀突骨闻报,颔首道:
“谨慎无大错。”
次日,马岱又于十里外立寨。
蛮兵再渡河来战,马岱略战即走,蛮兵追杀十余里。
见四下无事,遂占了汉寨屯住。
二俘长喜报兀突骨:
“汉军连败,已丧胆矣!”
由于南中蛮人不了解中原的“政治体制”。
故只有魏军高层,称呼汉军为齐军。
蛮兵则把中国人统称为汉人。
对中国来的兵,自然也统称为汉军。
兀突骨亲往察看,果见汉兵弃甲曳兵而走,沿途俱是辎重。
然兀突骨牢记司马懿的叮嘱,仍然保持谨慎态度,下令道:
“逢林莫入,遇谷慎行。”
如是数日,马岱连败七阵,弃五座营寨。
蛮兵节节进逼,已离渭水百余里。
这日,马岱败退至一山谷前。
兀突骨勒马观之,但见谷中林木茂盛,疑有伏兵。
正犹豫间,忽见林中旌旗招展,隐约似有伏兵。
兀突骨令蜀中文人观之,蜀人远望片刻,回报道:
“林中确有旌旗,然不见人影。”
兀突骨大笑曰:
“此必陆逊疑兵之计!汉军已计穷矣!”
遂对众将道:
“我军连日大胜,夺寨斩将,汉兵胆破。”
“今当乘胜追击,一举破敌!”
第一俘谋谏曰:
“大王,司马丞相有言……”
兀突骨打断道:
“司马丞相远在陈仓,安知此地虚实?”
“吾观汉军已溃,正是建功之时!”
遂亲率大军,全力追击。
马岱引着残兵,迤逦退至斜谷前。
但见谷口狭窄,山势险峻。
回首望去,蛮兵漫山遍野而来。
当先一员大将,骑巨象。
戴日月狼须帽,身披金珠缨络。
两肋鳞甲在日光下闪着幽光,正是乌戈国主兀突骨。
兀突骨见汉军,大笑道:
“汉将何不早降!”
声如洪钟,震得山谷回响。
马岱按计策,拍马出战:
“蛮夷安敢犯境!”
战不三合,拨马便走。
兀突骨催象追赶,副将谏曰:
“大王谨防埋伏!”
兀突骨四顾而笑:
“汝等不见此山光秃无木,焉能设伏?”
遂放心追杀。
待蛮兵全部入谷,陆逊在山顶看得分明,手中令旗一挥:
“封谷!”
马岱引军转入蛇谷,依计望白旗处退却。
蛮兵追至谷中,忽见数十辆黑油柜车阻路。
探卒报曰:
“此乃汉军粮车,仓惶弃之而走。”
兀突骨大喜:
“天助我也!速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