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假如有天你的兄弟裂土相争,太子打

却说诸葛亮命人在成都散布流言,传司马懿拥兵自重,欲要在汉中自立。

消息传回成都,蜀主曹叡惊慌不已。

经过一番仔细斟酌,曹叡最终决定采纳曹休的“云梦泽”之计。

以阅兵为由,幸驾汉中,看不看司马懿是否真有反意。

若反情属实,则就地擒之。

汉中之地,山峦叠嶂,魏军大营连绵十余里。

司马懿坐镇中军,眉头紧锁。

案前摊开汉中地图,手指在祁山一带反复摩挲。

“报——大王御驾已至三十里外!”

司马懿猛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大王亲临?所为何事?”

长史秦宓拱手道:

“我军在外征战多时,大王兴许是来提振士气的。”

此时,前线的魏军都还不知道成都已经流言满天飞了。

司马懿道:

此必是大王欲观我军军容。”

随即唤来邓艾,谓道:

“点齐兵马,出城演武,让大王看看我军雄风。”

邓艾谏曰:

“此时陈兵列阵,恐增疑心。”

司马懿摆手道:

“我司马懿对魏室忠心,天地可鉴。”

“若不展示军容,反显得藏奸。”

此时曹叡车驾已至汉中郊外,远望见魏军旌旗招展,兵马如潮。

不禁变色问曹休:

“仲达陈兵如此之多,莫非真有反意?”

曹休抚须道:

“大王勿忧,待臣前去问个明白。”

却说司马懿正指挥军马布阵,忽见一骑飞驰而来。

手持节杖,正是曹休。

“仲达何故陈兵于此?”

曹休厉声问道,目光如炬。

司马懿急忙下马行礼:

“闻大王驾临,特整军容以待检阅。”

曹休冷笑:

“坊间皆传丞相拥兵自重,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若非有反意,何须如此阵仗?”

司马懿顿时汗流浃背,跪地言道:

“将军明鉴!此皆诸葛亮反间之计。”

“懿世受国恩,岂敢有二心?”

曹休凝视良久,方道:

“既如此,汝速随我去面见大王。”

至御驾前,司马懿伏地叩首:

“大王万万不可中诸葛亮奸计!”

“臣之心,日月可鉴!”

曹叡坐于銮驾,面色阴沉:

“……丞相请起。”

“朕非疑汝,然今我军新败,战机已失。”

“且闻诸葛亮又得了秋收粮食,粮秣充足,我军机会已失。”

司马懿急道:

“大王!此不过是诸葛亮虚张声势罢了!”

“臣已布下天罗地网,誓要再与诸葛亮一决雌雄!”

一决雌雄?

曹叡面上罩了一层寒霜。

“司马丞相,孤倒想想问问你。”

“你如此殚精竭虑,到底是真心想为魏室收复中原,还是……”

“为了你司马氏自家的私怨?”

司马懿闻言,顿时汗出如浆,衣衫尽湿。

他伏地顿首,磕头如捣。

“大王!大王!大王……”

司马懿眉喊一句,便往地上重重磕一个头。

“臣全家老少,皆为李贼所戮。”

“此仇不共戴天。”

“然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安肯背主投敌,更别提拥兵自重!”

曹休插言道:

“丞相莫非欲使大王陷于险地?”

“既然大王决意罢兵,便就此罢兵,更复北伐何为?”

曹叡终于道:

“孤意已决,即日班师。”

“丞相可整军缓退,为大军断后。”

司马懿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良久方叩首道:

“臣……领旨。”

是夜,魏军开始撤退。

司马懿立于营门,望见汉军山上火把如龙,知诸葛亮已察觉动静。

“此刻诸葛孔明必然笑我。”

“唉!”

司马懿心痛如绞,长长地叹了口气。

感慨自己为什么遇不着刘备这样信任诸葛亮,敢大胆放权给他的君主呢?

曹家人不相信自己,唯一一个相对信任自己的曹丕,又死的早。

魏国国力弱,司马懿以多敌少,都不是诸葛亮敌手。

更遑论将来国力差距只会越来来越大?

自灭吴以后,李翊一直主张休养生息,鼓励生产。

任凭司马懿怎么努力,手中一州,怎么比的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度呢?

更何况,内政并非司马懿所长。

反观汉朝这边,由于人才济济。

像李翊这样的鬼才,甚至都已经退居二线,鲜少问政事了。

只有遇着像河北大灾这种举国震动的国家大事,才出面参与。

“……唉。”

司马懿又是一声长叹:

“……主疑臣,则臣危。”

“今日若能全师而退,已属万幸。”

至此,司马懿第四次北伐宣告失败。

而由于朝中猜忌不断,夏侯氏的落寞,令曹氏更加不放心司马懿。

司马懿再想调动大规模的兵马北伐,已经成为一件极其困难之事了。

……

会稽城的暮春,烟雨氤氲了禹王台的石阶。

越王刘理独立高台,望着宫门外车马如龙的盛况,眉头却锁着深川。

自两年前受封吴越之地,他便在此立足,重新发展。

越地不比吴地富庶,这里山势险峻,农业落后。

还有着大量的山越人作乱。

刘理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平定山越之乱。

却又见朝堂之上渐生腐木——

那些吴会豪族的子弟,仗着祖荫列坐朱紫。

竟有半数连奏章都读不通透。

这也是灭吴的后遗症。

通常来讲,一个国家的覆灭,他的很多大员老臣都会得到优待的。

因为他们在这里扎根,积累了人脉。

优待并复用他们,可以巩固刘氏在这里的统治。

反之,如果是通过残暴、清洗、压迫的方式来统治江南。

那肯定是不会长久的。

所以为了江南的长治久安,不论是朝廷方面,还是刘理自己的班子都认为。

理应优待,并重用吴国旧臣。

也正是得到了本地人的支持,刘理才能用两年时间,将山越之乱平定。

但这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大家入股你的公司,那就注定是要分股份的。

“大王。”

身后传来清朗声线,人事选曹尚书暨艳执玉笏躬身。

“今日朝会,竟有五位郎官将‘漕运’读作‘曹运’,臣请核察三署郎官。”

刘理转身打量这个寒门出身的臣子。

三十许年纪,青袍已洗得发白,唯有一双眼睛亮得灼人。

“卿可知吴郡顾氏、会稽虞氏、山阴贺氏这些豪族,盘根错节犹如百年古藤?”

暨艳躬身,正色道:

“臣闻古藤缠树,初时不觉,待得参天巨木枯死,藤蔓仍自青青。”

“今豪族子弟充塞郎署,他日必蚀我越国根基!”

雨声渐密,淹没了少年君王的一声轻叹。

次月朔日,建章殿前忽悬《核察令》。铜

牌上朱砂字迹森然:

“……凡三署郎官,需经策问、政术、算术三试。”

“劣者黜落,贪墨者充为军吏。”

此案一出,满朝哗然。

不过旬日,七百郎官竟有六百余人落榜。

最震动江南的,是顾氏嫡孙顾承、虞氏幼子虞昶等十二世族子弟。

因纳贿被革去冠带,发往营中为军吏。

“好个暨艳!”

顾府书房内,银烛台被狠狠掼在地上。

顾氏子弟顾远虽致仕多年,此刻白须皆颤:

“我顾氏在江南已厉百年,竟遭此寒竖如此折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