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刘备处中国以临万邦,势大难敌,大

相比于东汉和西汉,刘备所建立的齐汉并不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

这当然是受李翊的影响。

李翊高度重视商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

尽管现在航海、医疗事业都还不算发达。

汉朝人几乎只能跟南亚、东南亚商人做生意。

但李翊认为这依然是一条不能够放弃的重要商路。

因为做生意,没有人能够做赢中国人。

中国人靠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使得他们十分“卷”,从古卷到今。

通过贸易逆差,可以使得海外大量的奇珍异宝流入中土。

所以,

濒临沿海,且造船业基础雄厚的吴国,便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海外贸易相当繁盛。

这也使得即便获得巨额补助的越国,这两年跟吴国的贫富差距依然拉开的很大。

“今岁岁入预计将翻三番。”

诸葛瑾展开紫檀算盘,玉珠轻响间报出数字。

“去岁仅市舶税便收珊瑚币五十万贯。”

他指向港中最大的一艘双桅帆船。

“此天竺商船载来的金刚石,可抵荆州半年粮赋。”

刘永立于港口的望海楼上,凭栏远眺。

时值夏末,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

港中千帆林立,番邦商船与中土货舶交错停泊。

俨然一派万国津梁的盛景。

“殿下请看,那面绘太阳纹的商船便是夷州来的。”

市舶使指着港隅一角:

“半月前初次入港时,守军还当是海寇来袭,险些放火箭驱赶。”

刘永顺着指引望去,但见十余名赤足文身的土人正从船上卸下竹篓。

古铜色肌肤在烈日下泛着油光。

最奇的是他们颈间皆悬玉玦,形制竟是春秋时吴越样式。

“唤其首领来见。”

刘永轻抚腰间玉带,眼中掠过一丝兴味。

不过片刻,一个束发插雉羽的壮汉被引至楼阁。

那人虽行跪拜礼,目光却直直望向案上冰镇荔枝,喉结不住滚动。

“夷州瘴疠之地,尔等如何跨海而来?”

“本地之民,不服王化,不开明智。”

“得何以渡?”

刘永推过琉璃盏,荔枝在冰塊间莹莹生光。

土人抓起荔枝连壳嚼咽,汁水淋漓地答道:

“昔者我等穴居野处,以射猎为生。”

“自东海来一神人,教民烧荒垦田。”

“取桐油造船,今已能岁岁北渡。”

阁中官员闻言,皆掩口嗤笑。

唯诸葛瑾手中麈尾忽停:

“所云神人,可具名姓?”

“大王赐名孙公,今立国号曰“吴”,都于东安城。”

土人又从怀中掏出一枚龟钮金印,

“此乃通关信物,云是旧时故物。”

金印传至刘永手中,但见阴刻篆文「讨虏将军」四字。

印钮磨损处露出赤金底色。

吴王指节骤然发白,玉带扣环琅然作响。

“他是个吴王,孤也是个吴王。”

刘永饶有兴致地说道。

“可是孙权孙仲谋?”

诸葛瑾蓦然起身,麈尾遥指东南。

“建业城破时,都说他乘艨艟遁海,原来是流亡到了夷州去。”

“竟是窝在夷州当起土王了?”

刘永突然纵声大笑,震得梁间海燕纷飞。

“好个坐断东南的孙仲谋,如今竟在蛮荒之地教土人种地造船!”

当下,刘永命人取来南海珊瑚、合浦明珠、并锦绣十匹。

其余所赐昂贵之物,不可尽数。

当然,这相比于吴国之富庶,还是九牛一毛。

尽数赐予土人,并言道:

“归告汝主,孤王念其开拓蛮疆不易,特许岁岁来朝。”

“若记得当年称臣旧事,自当遣使奉表而来。”

待土人叩谢离去,诸葛瑾蹙眉近前:

“殿下真欲招抚孙权?彼虽败走,终究是吴氏余孽啊。”

“……先生多虑了。”

刘永指尖轻叩舷窗,望着一船船夷州香料卸入官仓。

“猛虎归山乃患,落水狗窜入荒岛却成佳话。”

“今上春秋鼎盛,正需万国来朝装点太平——”

“让孙权在夷州称臣纳贡,岂不比死在那个荒岛强?”

忽有海鸥掠过楼船,投下清厉鸣声。

吴王解下腰间错金弩,信手搭箭射去。

白羽划破长天时,他的笑声混在海风里传得很远:

“告诉市舶司,夷商关税减半。”

“总要教孙仲谋知晓,在中原当条贡犬,比在蛮荒称王快活得多。”

夕阳西沉时,那艘太阳纹商船扬帆起航。

诸葛瑾望着渐逝的帆影,心里不知作何感想。

……

夷州之地,东临沧海,西凭峻岭。

岛上山峦叠翠,云雾缭绕。

土人结草为庐,以渔猎为生。

虽得天地之灵气,然物产匮乏。

每逢飓风海啸,则饥馑相随,民生甚艰。

时值章武十一年年,孙权抵达夷州。

欲在此地,立足脚跟。

到此后,教民耕织,兴修水利,夷州始得开化。

然较之中原沃土千里、市井繁华。

夷州仍如萤火比之皓月,贫瘠不堪言说。

这一日,海风送帆。

夷州酋长阿蛮率三艘帆船抵东安港。

船上载有吴王刘永所赐锦缎百匹、瓷器五十件、青铜器三十件、稻种十石及农书数卷。

阿蛮抚摸着这些珍宝,黝黑的脸上泛起红光。

登岸后,

阿蛮不敢怠慢,即刻求见吴王孙权。

孙权此时居于东安别宫,虽失了江东根基,却仍保持着王者的威仪。

见阿蛮伏地行礼,他微微抬手道:

“不必多礼,你走这一趟辛苦了。”

阿蛮再拜而言:

“蒙吴王刘永厚待,赐下诸多珍宝,且命小臣传话:”

“沧海虽阔,不隔同心。”

“夷夏虽远,可通有无。”

“愿与东安永结盟好,互通贸易。”

孙权听罢,长舒一口气,眉间积郁稍解。

他深知夷州土地贫瘠,仅靠本土产出,难以为继。

近年来虽经整治,不过勉强自足。

若要与中土富庶之地相比,不啻天壤之别。

“对了,夷州现今情形若何?”

孙权问道。

孙权虽然就身处夷州,但他主要活动范围就在东安。

其余地方,他是没去过,具体情况也是不清楚的。

阿蛮恭敬回答:

“自蒙吴王教化,我等学会了耕种纺织,修建水渠。”

“已不再如往日那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然岛上土地稀薄,所产稻米粒小产量低。”

“织出的布匹粗糙,仍不能与中土相提并论。”

孙权颔首不语,心中已有计较。

次日,

孙权召吕范、是仪等旧臣商议。

吕范进言道:

“刘永既示善意,主公何不借此通路,向刘备称臣纳贡?”

“今刘备拥百万之众,处中国以临万邦,势大难敌。”

“若得通好,不但夷州可得供给,东安将士亦有了退路。”

是仪亦道:

“刘永既被封为吴王,主公宜避其讳,改换封号。”

“至于新封号,不妨请刘备赐封,以示归顺之意。”

孙权沉思良久,想起当年赤壁之战与刘备并肩抗曹。

又想起后来争夺荆州之旧事,不禁慨然长叹: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吾为江东子弟计,为夷州百姓计,称臣纳贡亦非不可为。”

遂决议取消自己吴王封号,遣使通过刘永向刘备称臣纳贡。

……

:https://88abd3。手机版:https://88ab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