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朱高烁心中一动。
这描述,莫非就是红薯的野生近亲或早期品种?即便不是,其特性也极为相似。
“王翱!”朱高烁猛地推开房门。
“立刻派人,持我令牌,快马加鞭前往琼州,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当地土人种植的‘山薯’或‘地瓜’,连藤带土,给本王活株运回,越多越好,同时,在府内园圃和城外选几块贫瘠坡地、沙壤地,准备试种。”
他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屏儿,你心思细,农事也懂一些。此事关乎浔洲万民生计,你亲自负责,组织可靠农户,待种苗一到,立刻按我写的方法育苗、扦插、培土、管理!我们要在浔洲,种出能养活万民的‘救命薯’。”
张绣屏感受到丈夫话语中的沉重与期望,郑重点头。
“殿下放心!,妾身定竭尽全力,让这‘地瓜’在浔洲生根发芽,解百姓饥馑之苦!。”
浔洲的田亩之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而朱高烁也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改变这个时代,光有“奇技淫巧”和杀伐决断远远不够,让百姓填饱肚子,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他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六边形战士。
琼州的快马风驰电掣,将一捆捆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山薯”藤蔓和块茎,小心翼翼地护送到了浔洲祁王府。
张绣屏早已严阵以待,亲自带领王府内精干的仆妇和精心挑选出的、有经验的老农,在王府后园圃和城外选定的几块贫瘠坡地、沙壤地上,按照朱高烁提供的“深沟高垄”、“斜插藤蔓”、“勤加培土”等闻所未闻的方法,开始了紧张的育苗和扦插工作。
朱高烁每日必至田间地头,查看薯苗长势。那来自热带的顽强生命,在浔洲温暖湿润的初春气候下,竟也顽强地扎下了根,嫩绿的藤蔓开始沿着垄沟蔓延。希望的嫩芽在贫瘠的土地上悄然萌发。
然而,朱高烁心中的沉重并未减轻,他站在城头,望着远处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