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抗日名将

行政楼发射主控室内,四爷和大帅哥并排走入,后面跟着火箭军的其他一营高层干部和五院的一众研究员。

走到窗户前,看着远处发射架正在加注燃料的大导弹,所有人的表情都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导弹的首飞比运载火箭的试验要复杂得多,除了主推段飞行、级间分离这两个共同步骤外,导弹还需要中断飞行的姿态控制,使它能按照预设轨道飞向目标。

之后就是再入段飞行,这又面临黑障、极端的气动,以及严酷的热环境挑战。

面对黑障,目前是一点儿办法没有,末端飞行的气动问题,是通过计算得到的气动外形来勉强解决,高超音速的风洞也还在建设当中。

倒是弹头外壳材料的烧蚀问题已经解决,工院材料所那边给出的是高硅氧纤维增强酚醛树脂材料,这也是60年代西方弹道导弹采用的主流材料。

至于蓝星那边21世纪,那用的是碳-碳复合材料,也就是碳纤维增强碳基材料,再就是陶瓷基复合材料。

这两种本就是超级材料,外加3D打印技术构成蜂窝状的轻量化点阵结构,能在25马赫以上的速度,弹头顶部温度接近9000摄氏度的环境下应用。

所以绝大部分国家都做不到20马赫以上的导弹,主要就是末端的气动难题,在剧烈的烧蚀下,外形稍稍改变一点,弹头就有可能偏出几十公里。

能研发出材料的,也没有20倍音速以上的风洞来模拟末端飞行环境,就咱家有。

那些就真的太遥远了,现在的华国还只是起步阶段,暂时还是先展望未来吧。

“报告!”

正当钱院长和四爷小声聊天时,后面控制台上一位女研究员摘下耳机站起身汇报。

“燃料加注完毕!”

大帅哥看了下手表,发现正好是下午4点30分,酒泉这边日落时间晚,哪怕是冬天,也基本上6点左右太阳才落山。

试验的准备工作肯定要在白天进行,就比如加注燃料这一环,稍微出点差错就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所有准备工作做好,确保无误就可以点火发射,不拘泥于固定时间。

接下来,就是最后的发射前准备和子系统检查。

其他各单位的负责人员也先后起身汇报。

“报告!沿途雷达观测站准备就绪!”